己丑新岁,谨以此文向所有徽骆驼、绩溪牛们恭贺年禧﹗
在数千年历史风云的蒸育胚变之中,皖南古徽州一府六县之地凝成了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缩影标本,又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这一文化在徽州各县又带有自身特别的文化印记,由山川形势进而到县人的精神特征,徽州民谚云:“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猴狲翻跟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塝绩溪牛。”己丑牛年说牛,以“绩溪牛”为特色的绩溪人的精神,是徽州文化之文魂,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凝聚。“绩溪牛”文化蕴含之丰富,比平常人们说的“戏称”、“县域图腾”要深刻得多。
绩溪在徽州的东侧,“于徽称最小,……独受多山之累,……山压水冲,遍绩有难耕之确土”(1),“荒祠树色含秋雨,茅屋鸡声破晓烟,山有一丘皆种木,野无寸土不成田”(2)、“林深村落多依水,地少人耕半是山”(3),而其山川形势,又恰似卧牛形状:“绩溪形势若牛眠,荆州九华为牛角。翚岭作背分南北,大会金山是尾踔。”(4)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陶冶、影响着生活其间的百姓,绩溪“其土瘠,其民勤,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吝稼穑之艰难,听祖考之彝训,慎于斯训也。”(5)诚如乾隆绩溪知县较陈锡所说:“绩溪大鄣之山崖崖矣,扬之之水汤汤矣,扶舆蜿蜒灵秀之所钟,往往得绝类离伦之材出,而树武功昭文德,天下想闻其风采,莫不曰彼有人焉,此东南邹鲁所由称而允为大好山水增其光者也。”(6)绩溪的先哲先贤先民,以其俭朴勤勉、开拓执着、实诚赤胆、耿介正直、担当奉献,被礼赞为“绩溪牛”,陶行知夫子说得好:“吾乡称绩溪人为‘绩溪牛’,人以为侮辱,我以为尊敬。”(7)
“绩溪牛”俭朴勤勉。县志记载,因为绩溪“岩邑”“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服,女子正洁不淫佚,虽饥岁不鬻妻子,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变”(8),绩溪北村有民谚:“家有千贯,菜饭当半;家有千金,不点双芯;家有千担谷,不吃起锅粥”,这些民谚活画出“绩溪牛”的俭朴特性。清代绩溪的徽商汪可越,“少壮游江北,牵车服贾,有无化居,恒独得其胜算。又性节俭,甘淡泊,饮食服御宁不如人,惟孜孜勤苦于栉风沐雨中炼成一生事业。”(9)正是在承传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美德的过程中,“绩溪牛”们才凭着“牛耕牛耘牛劲,牛犊牛性牛风”,写下了历史的辉煌。
“绩溪牛”开拓执着。“一犁耕到塝,不回头”就是他们的牛劲、韧劲、犟劲的写照。历史上绩溪的徽商,“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几分无奈,几多悲壮。绩溪民谣《写封信,上徽州》这样倾诉:“雨伞挑冷饭,背着甩蹓鳅,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没有生意到苏州。转来转去到上海,寻亲寻友寻路头”。“绩溪牛”们勇闯杭州、苏州、上海以至全国,“转来转去”就是要“寻路头”闯出徽州人的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他们中不少人凭着一手烧徽菜的好手艺,把徽馆开遍西湖畔、上海滩、武汉三镇、川陕黔滇……,“一根捍面杖,打到苏门答腊”,是“绩溪牛”们创业的豪气、开拓的宣言!“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就是绩溪牛们开拓执着精神的结晶。民国抗战期间,日帝蹂躏山河,徽馆内迁。绩溪徽菜业的领头人邵天民带领他的同伴们从汉口撤迁南下,十几个店伙,背着锅铲铁锅,铁路修到哪里,他们的饮食摊就摆到哪里,历经数年艰辛,这些“绩溪牛”在大西南的衡阳、柳州、桂林、金城、宜山、独山等地创办和合办了20多家徽菜馆,开创了大西南徽菜事业的新天下。
“绩溪牛”实诚赤胆。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特别记载:“绩俗极俭,而守本分,为诸邑所不及。语云:惟绩溪人真老实。”(10)绩溪民谚:“讲话要老实,劝架要吃力”,生动地刻划了这些“绩溪牛”的忠厚实诚。大徽商绩溪仁里人胡雪岩在杭州开办胡庆余堂国药店,是为了济世救人,那块高掛内厅的“戒欺”匾,向世人宣示:“凡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他化大血本置办“金铲银锅”也决不是做秀作广告宣传,而是为修制良药稳定药性,胡雪岩本着“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信条,制药济世,用实诚赢得了商业信誉。对民众这个“上帝”的实诚赤胆是事业旺盛的根本,同样也是做人的根本。清顺治间绩溪十五都徽商许孟葵,在大饥荒之年,“捐米以给贫乏,减价以粜客旅”,一佃农无法还贷,准备卖妻偿债,许孟葵连忙表示:“我怎么能只爱金钱而让别人妻离家破呢?”他毫不犹豫“持券还之”,免了那人的贷债。当时歙县郑九韶曾挈家来许孟葵处避乱,将金银财宝悄悄地埋在其园内。后来许孟葵无意中“锄见之”,不仅不为发现这么多金银财宝而心动,而且立即召郑九韶来家,说:这都是你的积存吧?赶快拿回去,让别人知道了,“难保无虞也”。清末绩溪仁里徽商程序东在南通开典铺,他承诺为上海慈善团体捐1000具棺木,之后恰遇典业萧条,家里典铺倒闭,资金运转发生困难,但他坚守承诺,毅然变卖了祝三圩的田产,如约支付了棺木款。清光绪间绩溪徽菜大家邵运家在上海老西门开设“丹凤楼”菜馆,当时馆内烧菜师傅每天深夜才打烊,凌晨就必须准备一天的生意,杀鸡、宰羊、揉面、做饭,工作量大,十分辛苦,邵运家实诚对待员工店伙,特别在夜间为加班的师傅熬一大壶人参茶,供师傅们消渴提神,丹凤楼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绩溪牛”耿介正直。“邑小士多”的绩溪,历史上出了不少清廉正直的好官、清官。宋代绩溪胡舜陟官居御史台监察御史,力主抗金,为抵制权奸秦桧曾辞官不到职,后来又上章弹劾秦桧十大罪状,遭到罢职。在外任为官时,秦桧陷害岳飞,他又上疏坚决为岳飞辨诬,因而遭到诬告,他仍“正气凛然”,坚强不屈服,冤死在狱中。宋末元初的绩溪人汪梦斗,任史馆编校,疏论奸臣贾似道误国被斥还乡。元初时被举荐为徽州路教授,却不肯作二朝之臣而拒之不受,以“执志只期东海死,伤心老作北朝臣”的牛劲明志。明代成化年间,绩溪汪度出任上虞县令,“性耿介”,直言刘瑾权宦误国,被罢职。他居官布衣茹澹,爱护百姓,民间有歌谣:“知县汪度,民之父母;身穿布衣,口食豆腐。”而当时另一位绩溪人葛兴,也是“一官清似水,百姓重如山”的好官。明代绩溪龙川人胡富官至户部尚书,清正廉明,得罪了宦官刘瑾辞官归里,被诬告。皇上派人到龙川暗查,却发现胡富正布衣草履率村民在勘河道修木桥。胡富为官数十载,家境不裕,小人诬告的所谓运回家有24担金银珠宝全系子虚乌有,24担箱笼全是些书籍,皇上为之感动,令当地官府协助其修成便民木桥,这就是龙川登源河上至今仍在便民的“官桥”。明代嘉靖间绩溪龙川的胡德统,家贫力学,中举后赴青田任知县,用下属脚力时都省却了公费,上任伊始,书“天地鬼神”四字为鉴,执法持廉,因耿直得罪了权宰,改任曲江县令,多行惠政,一介不苟,当时人颂其“改官不改誉”。
“绩溪牛”耿介正直,也容不得贪佞邪恶。清咸丰三年(1853)绩溪知县方殿谟贪污捐款,县民们愤而围攻衙门,逼其吐出了一部分赃款,挫了其贪腐的气焰。民国七年,新任知县张承鋆加征田赋,祸害乡里,绩溪各界在胡景磻、黄梦飞、胡在渭、胡运中等人的带领下,开展反对前任知事李懋延的“驱李”斗争,借以惩戒张承鋆的邪行。他们坚持在县城南门外,立起了一块“李懋延虐政石”,历数李懋延“殴打新娘、唆诈商家、侮辱绅士、滥用非刑、循用旧例、优待盗贼、夺人之牛、任用私人”等等不法虐政之恶行,“绩溪牛”们的犟劲给贪官以当头棒喝。
“绩溪牛”担当奉献。牛是人类的好朋友,吃的是草,奉献的是奶和力气。“绩溪牛”历来有社会担当和奉献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绩溪上庄人胡适倡白话文学革命,一生为科学和民主奋斗,抗战中在美国宣传抗日作演讲做到了“拼命向前”。清代绩溪上庄的胡天注则把徽州“胡开文”墨业推向了新的高峰。而许多从绩溪走出来的徽商,情系国家、社会,热心社会慈善公益,“义举”多多。清代绩溪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杭城捐银10万,设钱江义渡,免费运送过往百姓,便民利民。山东大水灾,他一次就捐出20万两银子,还捐粮食、捐棉衣、捐药品。当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垫钱10万两购军饷粮食全部报效国家。胡雪岩对平头百姓的菩萨心肠和对朋友同仁的侠肝义胆,是“绩溪牛”仁厚纯情的生动反映。而清嘉庆间绩溪的徽商章声远,也一样慷慨豪迈,他贸易于海州报浦场,积钱60万。在灾荒岁饥疫病之年,章声远把钱全贷给煮盐灶户,并且为他们提供免费汤药。在捐钱雇工收敛倒毙遗骸时,章声远总是亲自一一查看,嘱咐要妥为安葬以免“久而致露”。(11)徽商章江通,“赋性质直”,他自小随父服贾,以义获利,乡里敬重。章江通发财以后,热心家乡公益,创建宗族支祠、兴造文昌阁,凡是乡里建桥修路、赈贫恤寡,都慷慨倾囊,对于借贷无法归还的乡亲,“焚券”资助,乡人称颂。(12)
历数徽州“绩溪牛”的这些勤俭、实诚、执着、奉献的品性,人们发现,它正是徽州文化的生生不息的文魂,正是中华绵绵不绝的文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在徽州的生动体现。“绩溪牛”的精神使徽州文化生态更加丰实神采。承传、弘扬“绩溪牛”的精神,保护好徽州文化生态,在己丑牛年更有其特别的意义。
己丑元旦于屯溪
注释:
(1). (5). 清乾隆绩溪县志[Z](卷一)·风俗
(2). 明·彭泽·绩溪道中[M]
(3). 明·王绩·绩溪道中[M]
(4). 宋·赖文俊·绩溪[M]
(6). 清乾隆绩溪县志[Z] ·人物志(卷十一)
(7). 陶行知·行知诗歌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1.陶行知1923年春游南京牛首山,写赠绩溪同伴诗后记
(8). 清乾隆绩溪县志[Z] ·风俗
(9). 清绩溪汪氏宗谱[Z] ·饮宾宁静翁传
(10). 许承尧.歙事闲谭[M] ·歙风俗礼教考
(11). 清嘉庆绩溪县志[Z](卷十)·尚义
(12). 绩溪西关章氏族谱[Z] ·(卷二十四)·家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