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建设的现状和建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尊敬的温总理:您好!
去年“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刻不容缓”《情况反映》,蒙您在百忙中给予关注,给您添忙,真对不起。在您的热心关怀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已于今年元月八日正式挂牌。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之后,“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设立,我们理解,这是国家依据“十一五规划”,根据“徽州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从保护民族和地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出发,所作出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安排。2008年7月14日至8月14日,我们有幸随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建设专题调研组,先后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的黄山市、绩溪和婺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通过现场考察,了解“保护区”部分徽州文化原生态现存和保护的情况,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从所见所闻中,我们都感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建设工作的推进,目前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是对于“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设立,相关地方当政者认识高低不一。有的确已敏锐地看到了“保护区”的设立对国家文化安全和中华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深远战略意义,认为它和在国外设100个孔子学院一样,非常重要,是在奥运会开幕式拉开向世界强力推介展示中华文化序幕之后,建设好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示范区的重大举措,打算将它作为“文化特区”建设的大事来做,觉得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大系统工程;但也有的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一般的文化产业项目,认为这只是加强“非遗”保护的措施而已;也还有的认为是给当地“开发发展”多了一道“紧箍咒”,“保护”讲多了会束缚“现代化”的手脚,因而根本不愿提“保护区实验区”。看起来,相关地方官员,有的是把这个牌子当作“宝贝”,有的则把它当作“鸡助”,有的竟把它当作“麻烦”和“额外负担”。认识上的不统一,于是就形成了“保护区”挂牌以后,民间百姓和文化人反响强烈、欢欣鼓舞、竭力促进,而在政府层面则相对冷清的局面。八个月来,虽然各有关职能部门在保护上做了不少具体工作,也有许多保护成绩,但在“保护区实验区”建设工作推进方面,黄山市、绩溪、婺源三块,都在等上级安排,迄今没有召开过一次政府级别的“保护区实验区”建设专门会议,基本没有什么重要的动作和动静,而相关媒体也基本失语。因而至今尚未建立“保护区实验区”的领导机构、跨省协调机制,也至今没有能拿出“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更不要说保护项目和人力、财力的落实。总理关于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作重要批示之后,时间已过去一年,而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现状基本依旧,有的方面甚至更令人担忧。当地官方的相对清冷,和中央的热切关注、民间的热烈响应,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第二是我们在调研中,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不顾历史、不顾文化,漠视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的错误行政区划,对徽州文化整体生态空间的强行肢解,造成了目前三块(现在的黄山市、绩溪、婺源)各自为政,各吹各号,各唱各调,很难统一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上来,这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建设首先要破解的一个难题。在首重GDP的经济评估体系中,各自的当政者只能忙于“开发工业园区”,忙于“招商引资”,甚至忙于任内的“政绩形象”,三块的“发展”思路受制于各自的上一级政府的既定要求,差异很大,都还顾不上“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统一的筹划,对于“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我看你,你等我,于是就成了目前的局面。
第三是“保护区实验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既不同于一般城镇化建设模式、一般新农村建设模式,也不同于“经济特区”建设模式,没有现成的借鉴经验,没有既定的评估标准,怎样实行对“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这不仅是学术科研的新课题,也是实际操作中的新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相关的理论问题、保护方法创新问题、保护区模式问题等等,都尚在思考探索阶段,“实验”正在开始,必须坚持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基层,在实践中总结、推进。
因此,我们建议:
一、应该由国务院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一些特色民族和地域文化形态和现行行政区划不对应。“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被分割在两省三市,跨省文化生态的保护必须在国家层面作统筹协调;同时“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非遗”项目的保护、文化生态空间内的物质形态文化的保护、甚至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的保护,都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光靠某一个职能部门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发改委、文化部、文物总局、环保总局、规划局、财政局等等众多职能部门协力,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才可以有效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该是“文化特区”性质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系统工程。
二、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大局出发,适时调整区划分割,“徽州复名,绩(溪)婺(源)返徽”,保护“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还归“徽州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所。徽州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他是中华儒学文化的缩影和标本,是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自唐、宋、元、明、清、民国以来,延续一千多年相对固定的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是徽州文化生态的主要空间。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几十年,婺源、绩溪先后被划离“徽州”、徽州被用“黄山”代替,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被肢解,面临消失灭绝的危险。要求“绩(溪)、婺(源)返徽(州)”、“徽州复名”,要求尊重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成为近些年这一地域最强烈的民意、不可违逆的民心,在全国还没有那一个地域的行政区划问题有“徽州”问题这么影响之大、反响之强烈的。徽州可是胡总书记的故乡。在调研中,我们所到之处,民间百姓、各个层面,强烈要求尽快改变这种错乱的行政区划对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的肢解、要求“徽州复名”、“绩婺返徽”,民情汹涌。现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大局,地方的局部的利益应该坚决服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应该由国务院合理调整区划,还“徽州文化生态”一个本来就属于它的安身立命的完整空间,以实现对“徽州文化整体生态”的有效保护,为人类守护这一块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精神家园。是不是可以由中央直管“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空间,以免地方利益的干扰,总之,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上符合中央战略,下顺应徽州百姓民心民意。如果再不对徽州百姓要求“徽州复名”、“绩、婺返徽“的滔滔民意积极回应,恐将醣成社会大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而且会影响这一地域的长治久安。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华民族在经济奋力崛起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必须自立自强。我们中国的文化过去自己珍惜不够,向世界展示推介也不够。胡。锦。涛总书记说:“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的文化要发扬光大”。“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徽州黄山白岳绝美自然生态环境、徽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丰富的独特优势,打造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中华儒学文化文脉一以贯之而又地域特色彰显、富裕安康、文明进步”的“中国当代桃花源”之示范区块,它将最靓丽地、最典型地向世界生动展示和推介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点。相信在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的筹划之中,在您的关心之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一定会开始一个新的局面。
给您添忙,真对不起。盼为国珍重!
致
崇高的敬礼!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郭 因
安徽省徽州学会副会长 鲍义来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方利山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于徽州屯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