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徽州学学会2012年年会交流论文·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况、愿景及建言
——迎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五周年
方利山
位处皖南的古徽州地域,由于比较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丛山环峙、高台城垒、相对封闭、水系开放),比较特别的中原移民的历史变迁情况,加上宋以来作为“程朱阙里”受到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以及徽商经济基础的强力支撑,经过千百年的蒸育胚变,逐渐形成了相对特别的地理历史文化单元。至明清时期,徽州之域“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商成帮、学成派、名人成群”,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流派和著名的文化品牌,地域特色显著的徽州文化兴盛繁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作为中华汉民族宋以来民间社会生活实态的生动表现,中华农耕文明、儒商文化的历史见证,极具中华文化的缩影、标本价值。丰富而集中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等)和丰多的徽州活态“非遗”(徽州民间艺术、徽州民间技艺、徽州民俗等等)和徽州“黄山白岳”绝佳自然生态环境一道,共同构成了风貌留存相对完好的徽州文化生态空间。
本世纪初,创新中华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加强文化生态保护的文化发展国家战略启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开始推行。而徽州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早已引人瞩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曾对中华传统文化、徽州文化的传承弘扬作了重要指示;2007年8月,温家宝总理曾对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两次作专门批示;2008年元月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获国家文化部文化创新特等奖;国务委员刘延东并且专门指示:“要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中华文明的这一瑰宝发挥更大的作用。”2010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又被列入国家十大文化建设创新工程之一。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况
为了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四年多来,保护实验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作了很大的努力,做了许多工作。安徽省委、省政府主导组织编制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数易其稿,2011年6月第一个获批准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的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三个区块完成了域内文物和“非遗”项目普查,建立了“非遗” 项目国家、省、地、县四级名录系列;各区块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对域内的文化生态保护作出了具体安排。象婺源县就拟定了较具体的县域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对域内自然生态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等物态文化的保护、徽州文化“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传习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有一些新思路、新举措。三地在建立了徽州文化“非遗”项目四级名录系列之后,截至2012年5月,已建立了27 个“非遗”传承基地,确定了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481名,徽州文化“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旅游演示性保护、馆藏式保护等正在探索中努力向前推进。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主体区块,为全面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仅普查、发掘、整理徽州文化“非遗”项目就有14大类1305个,还编辑出版了《徽州记忆》大型丛书(五卷);作为安徽省生态保护第一工程的“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工程”正在强力实施,这一工程主旨在大力保护徽州文化赖以存身的的徽州自然生态环境;2009年黄山市委、市政府又启动旨在保护徽州文化“筋、骨、肉”,守住徽州文化“精、气、神”的“‘百村千幢’徽州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计划在五年内投入60亿资金,对域内遴选出的101个徽州古村落、1065幢徽州古民居古建筑作全面整治、维修、护理,整体和创新性地保护徽州文化最重要的物态遗存,守住徽州文化的根。工程实施以来,至多012年10月,已投入资金40。07亿,83个徽州古村落得到全面整治和保护,835幢徽州古民居古建筑得到维修和保护利用,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在利用中的保护模式和保护方法也有许多新的探索和成果。“‘百村千幢’徽州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开始促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中物态遗产保护(从单体文物保护向文化生态整体保护、从单纯保护向科学保护有序利用发展、从单纯物态保护向物态与非物态保护相结合发展、从单一的筹资渠道向多渠道合力、从单一保护利用模式向多种保护利用模式发展、从单兵作战向联动协作发展)六个方面的提升。取得(有效保护了一大批徽州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打造了一批徽州文化旅游新业态、带动了黄山市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促进了新农村文明建设、推动了徽派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技术的进步、培育锻炼了徽派古建保护维修专业技术队伍、整合了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全民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九个方面的成效。这种对徽州物态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四年多来,官方和民间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认识逐步提高,文化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不少徽州古村落村民自发成立了古村落保护委员会,民营资本、社会力量正在强势介入徽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和徽州文化“非遗”项目产业开发,一些重要徽州文化“非遗”项目正在有序整理、复活,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学术理论探究也在进一步展开。
同时,在四年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近几十年先后被分割成两省三市(黄山市、婺源、绩溪)互不隶属的三个区块,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在已不叫徽州的这三个区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仍是各吹各号。行政主导一切是中国国情,各区块不一样的考核标准、不一样的保护计划,对徽州文化生态统一保护影响很大。民间强烈盼“徽州”复名,理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机制。
二、徽州世称“文物之海”、“文献之邦”,数千个徽州古村落和一万多徽州古民居、古建筑,数万地面文物,这些徽州文化赖以存身的物态文化遗产,数百年遭自然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其维修、整治、保护需巨额资金,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中物质遗产的保护压力巨大;以新安江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徽州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也需要大量财政投入。
三、保护和利用矛盾突出。在现代发展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当事者一般比较看重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文化旅游开发利用价值,比较看重新业态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对原真性复活徽州“非遗”项目,保护徽州文化“精、气、神”的内质、文魂则比较薄弱。徽州古民居古建筑的“异地拆建”“保护”严重异化,徽州古民居古建筑“异地拆迁”大量外流,对徽州文化生态环境空间造成新的重创。在“异地拆建”中徽州古民居古建筑被“斩根断魂”,违背文化生态保护原旨。社会力量进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领域后的引导和监管亟须加强。
四、作为“文化特区”类型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凝聚共识层面、理论探究层面、政策倾斜层面、落实施行层面都还在起始阶段。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建设一个自然和人文相和谐,历史与现代相统一,历史文脉清晰,现代文明富裕的中华文化特色示范区块,许多工作还正待破题。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愿景
我国至今已设立的十二个国家级民族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为了整体性活态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推进文化生态保护的一个创新举措,这一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由于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实积淀、缩影、标本,文化部要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验,能在各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作出“示范”作用。四年多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所提供的文化生态保护体会,主要有:
第一,保护文化生态,就是把各类物态和活态文化物种尽量原真地保护在它生存的环境空间,维系其生态平衡,以利其存续发展。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活态保护。它不仅仅只是对几个“非遗”项目的保护,而是包括了对特色区域内物态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自然环境风貌整体性保护的系统性工程,是一种生态空间环境的全面保育。
第二,文化生态保护,主体工作是“非遗”活态文化的保护。对于“非遗”活态文化遗产,要尊重其历史原真,重视其血脉存续,防止在现代发掘利用中失魂、走调、变味。
第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立足于保护,它不是经济开发区建设,不同于文化旅游区建设,也不等于文化产业园建设。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推进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关键。
第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其保护理念强调“整体”和“活态”,自然和人文相和谐,历史与现代相统一。不仅保护文化遗产,还要努力在保护区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历史经验,将“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融入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让活态历史文化遗产精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营养,促进现代文明发展,有利民生。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应该是“文化特区”类型的新型社区建设。
四年多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应凝聚一个共识,即保护区建设目标是建设自然和人文相和谐,历史与现代相统一,既清晰承传文脉,又突显时代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区块,这一文化生态保护区——
应在文化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作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政治层面取得了巨大成果,而在文化层面却成效甚微。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全面地融入民族文化,化为体现于习惯、习俗或传统的文化认同。其实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渊源匪浅。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徽州走出的中国理财官王茂荫,其货币改革思想就引起了马克思的高度关注,成为构筑科学社会主义的营养。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实践,是探索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最佳切入点。
应将徽州文化精华融入当代社区建设。在徽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大量对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仍有启迪借鉴意义的传统智慧和历史经验。象徽州文化中百姓民间由历史积淀的、特色鲜明的家国观、义利观、公私观、荣辱观、自然观,徽州文化中徽州人引人瞩目的理念追求和行为处世方式(尚儒崇文重教。耕读为本。居住讲与环境和谐,天人合一。居家俭嗇务积蓄。农耕讲节用资源,养鸡产卵,保护生态。经商讲以义为利,货真价实,诚信无欺,重人文理性追求。作工讲精益求精,善发明创造,以质取胜。重土著,讲叶落归根。置身社会重担当,乐奉献,济危扶困,人际交往讲忠诚宽厚,克己待人。修养讲吃亏是福,作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不为己甚。惯于在入世中出世,淡泊名利,甘于寒素,勇作“徽骆驼”。集山越先民遗存的质朴、东晋移民残留的隐逸耕读心态、南宋移民留传的艺术情趣于一身,玄学的善思、理学熏陶的集纳精神、朴学训练的科学严谨。)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许多珍贵遗产是应该承传弘扬的。如何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利用尚活在民间社会的这些智慧和经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当下的社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创新性地组构契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区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这些课题需要进行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可通过民俗建设,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成为介入当代社区生活并与时俱进和现代文化相融和的活文化,探索亲民依俗的现代文治方式。
应将徽州那些优秀的传统教育方式包括“师徒相传”的技艺传授方式,纳入当代职业教育、国民文化教育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智慧、认识方法、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非遗” 传承基地、传习所的开办,不仅是相关“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研习性承传,而且也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思想智慧、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式包括“师徒相传”的技艺传授方式,纳入当代职业教育、国民文化教育体系。它对现行教育制度、教学理念和学科建设改革试验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小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近些年在徽州砖、木、石、竹四雕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徽墨、歙砚制作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万安罗盘制作、徽州漆器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研习性承传过程中,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一大批年青“徽匠”的培养,安徽行知学校歙砚徽雕传习基地的红火,绩溪伏岭儿童“徽剧班”的坚持,都为教育改革,为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践行注入了新的活力。
应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通过保护利用“非遗”项目改善农村民生。一些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工艺资源和原材料资源,在生产性保护利用中,能转生为新的产品,保护区域内村镇蕴藏着巨大的手工生产力。“非遗” 传承基地、传习所的建设,还可使村、镇劳动力凭各类“非遗”传统手艺在本土取得生计,振兴手工,改善农村民生。不少徽州文化“非遗”项目,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中,已形成了经济效益可观的文化产业,新一代“非遗” 传承大师、工艺家、“徽匠”脱颖而出,保护区域内村、镇经济得到发展。这种文化产业开发,既保持文脉延续,文魂复活,又发挥了地方文化优势,对保护区域内村、镇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一条新路。
时至今日,有必要也有条件立足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天下”概念来把握复兴中华文化的意义,充分认识它的超越民族国家版图和国家政权影响跨度的重大而深远的价值。“天下”是以文化人、心之向往的非地缘政治、非政权政治的和谐世界,其底蕴在于文化。我们应有跨越时空局限的全球观念和代际意识,应以美好的文化凝聚民心、惠益人类。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就是要在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同时,以美好的文化凝聚民心、惠益人类。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在探索徽州“非遗”文化、徽州物态遗产整体、活态、有效保护的同时,着意徽州文化存续中历史与现代的统一、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它应该是文脉清晰、文魂鲜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承传弘扬而又现代文明富庶的特色文化区块,应是各国孔子学院学员来中国体察、感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实习基地之一。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言
由此我们更感到,作为“文化特区”类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亟需适时调整目前分割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现行行政区划,尽快组构统一的保护区领导、协调、联动机制。国家应在文化发展国家战略层面设立统领协调性的保护区建设指导专门机构,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别一般地域的考核机制,应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一些特殊政策。
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即将五周年之际,为更好地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我们建言:
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性国家文化战略,广涉自然生态保护、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等各个领域,不是光文化职能部门所能统筹胜任的。建议国务院设立统领性专门领导和协调机构,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文化特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建立有别于一般地域的发展考核机制和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给予保护实验区特殊的政策支持。
二、徽州文化生态完整空间的被肢解和徽州域名的消失,不利于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基于强烈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社会认同,为强化徽州文化生态统一保护,建议国务院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恢复“徽州”。
三、在“现代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徽州古村落的“整村推倒”需慎之又慎;徽州古民居古建筑的“异地拆建”“保护”应尽量加以制止和控制。
四、社会力量介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对徽州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认领、认租、认购,特别是对随意损害文化内质的“新业态开发”,政府应加强引导、监管,其新业态打造和开发利用都应有效保护徽州文化生态。
五、对徽州(砖、木、石、竹)四雕传统技艺、徽州宗族民俗、徽州目连戏等传统戏曲、传统艺术的发掘整理复活,特别是生产性保护、旅游演示性保护,都应该重视原真,注重历史传承,坚持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
六、徽州民间百姓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主力军,应关心群众利益,切实解决保护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的意愿,调动村民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支持乡村保护委员会发挥作用。
七、徽州文化“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工作。支持办好各类“非遗”传承人基地和“非遗”保护传习基地,结合职业教育办好各类“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使各类“非遗”后继有人,使传统技艺不至失传,还有许多实事要做。
八、许多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的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索,许多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好经验,需要及时总结提升。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探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九、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专门管理人才奇缺,应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其恶果至今遗害无穷;为了守护人类文明的特色精神家园,我们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对自然生态“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重建”的老路。文化生态被破坏后是无法再重建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新探索,应该努力为当下我国文化生态保护提供示范,不负国家重托,不负国人厚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昭示着徽州地域的振兴适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愿景美好。我们一定要克服种种困难,勇承国家重托,不负国人厚望,不贻误时机,扎实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这一千秋大任。
201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