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汪静之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文物捐赠仪式”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隆重举行。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领导,本市和外省市的专家学者,文化界人士等70 余人出席了本次纪念座谈会,共同缅怀了汪静之先生的业绩和风范。纪念会由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主持,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王纪人分别致辞,上海鲁迅纪念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邱作健宣读浙江作协贺电,汪静之之女汪伊虹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专家陈漱渝、吴笛等作了学术发言。
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上庄镇余川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1921年起在《新潮》、《小说月报》、《诗》、《新青年》等杂志发表新诗,1922年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创立湖畔诗社,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浙江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顾问等。主要作品有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小说《耶稣的吩咐》,论著《李杜研究》,以及《爱国诗选》、《爱国文选》等编著。
1922年,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出版,他的诗不顾封建习俗,为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歌唱,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得到朱自清、胡适等的肯定与赞赏,也引起守旧派的猛烈抨击。鲁迅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并撰文对守旧派的攻击予以有力批驳,保护了这棵新文学的幼苗。二十年代中后期,汪静之进行了小说创作,表现了对社会题材的关切,描写了在封建剥削下,农村破败、农民破产流入城市的悲惨绝望的画面。之后,汪静之结合教学作了很多文艺理论研究,探索新诗的彻底自由和重新摸索格律化道路。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汪静之对爱国救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在教学工作中,教授爱国文学,宣传抗战,同时编注《爱国诗选》和《爱国文选》。建国后,他在教学和编辑岗位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汪静之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风云变幻,他的创作随之起伏浮沉,无论在巅峰还是受冷遇,他的一生都在为先进文化服务。他表达了一代青年争取自我解放,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迫切要求,他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艰难险阻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他的不朽诗篇,在历史上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纪念会最后还进行了汪静之手稿捐赠仪式。王锡荣馆长代表上海鲁迅纪念馆接受汪静之家属捐赠的文物——汪静之手稿及照片、湖畔诗社资料等文物,上海市文物局领导陈雅芬向汪静之家属代表汪伊虹颁发了捐赠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