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和一座城市》已经安徽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一座山说得是黄山,一座城市是黄山市(原徽州),说得是徽州地区改黄山市前前后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前幕后那些事。(徽州改黄山市,是至今在中国行政区划上争论最多、反响最大的。)有的人拿到书后通宵达旦读完。许多人通过这种渠道发表评论,好潮如评:
一部揭秘黄山建市的扛鼎之作
一册解读徽州古今的大众读本
原徽州地委书记、第一任黄山市委书记胡云龙作序,也是胡云龙书记的最后遗作。
原文如下:
见证黄山变化 读懂徽州精粹
胡云龙
《故园徽州》网的同志告诉我,他们写了一本关于黄山建市和介绍徽州区情、县情的书,请我写个序言。我是80多岁的老人了,古人称为耄耋之年。虽然我达不到孔子所说“不知老之将至”的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但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和老徽州人,还时时关注国内外大事和黄山市的建设,为黄山市的日趋进步和繁荣由衷感到欣慰。
作为黄山建市的直接领导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我一直希望有人把这段历史写下来,不要在历史记载中留下空白,不要让后人对这段历史感到迷茫和误读。
有一句话:“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黄山建市这段历史也是如此,见仁见智,各有看法。写的人要力求公正,还原真相,释疑解惑,不要怕得罪人和为尊者讳;读的人要一分为二,善于从历史进程中借鉴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不同解读历史的权利。而且,从来每个人由于立场和学养的不同,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要求历史写作的手法千人一面,又不能要求对历史的结论定于一尊。”我们对黄山建市的历史和徽州的兴衰发展史,以及当前人们关注的复名徽州的事情,都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这也体现了当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科学化、民主化的潮流。
我的家乡是徽州歙县。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家乡土地上生活和战斗,倾注了我毕生的精力和情感。自徽商衰落后,徽州长期搞林茶为主的小农经济,吃粮问题成了徽州的头等大事。古代徽州人就是因为山多田少,迫于生计,才外出经商,当今走这条老路显然又走不通,是邓小平视察黄山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当年徽州地委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提出“旅工农”的发展战略,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打黄山牌,成功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战略转移。建市后,在历届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黄山市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向着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前进。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不存在偏见,都是有目共睹的。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胡锦涛同志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近些年来,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做了大量工作,徽州热不断升温。但我发现,百姓对那些纷繁的史书和深奥的学术著作多有隔膜,很少有人读得懂,因此徽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要把徽文化知识普及老百姓中,必须有给老百姓看得懂的历史读本,把徽州文化生动活泼地呈现给他们。
我乐于给这本书写序,并不是说我完全支持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支持他们这种不回避矛盾、勇于面对历史、严肃解读的精神,并支持他们在探索宣传徽州文化上的创新做法。淘沙取金,剖石采玉,得其精粹,是我们向大众宣传徽州文化包括黄山文化的正确途径。
见证黄山变化,读懂徽州精粹。愿大家通过这本书,进一步了解黄山,感受徽州。愿有更多的关于黄山和徽州的好书问世!
(胡云龙,安徽歙县人,原徽州地委书记、黄山市委书记、黄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需要的可以直接和本人联系, 书价40元一本。
联系邮箱xuqi0559@163.com,
联系电话:13905595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