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生涯
胡适,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祖籍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是绩溪胡氏家族中的一支“明经胡适”第42代孙。父亲胡传,字铁花,亦字守三,时人称三先生,是一位在当地有影响有威严的人物,在东北、广东、河南等地做过普通官佐。胡适出生不久,即随母亲移寓到父亲任职的台湾,胡适与台湾的不解之缘亦由此结下,晚年逝世后也葬于斯土。
1895-1904年,胡适在山清水秀的故乡上庄,度过了启蒙早期最为重要的“九年家乡教育”阶段,这个时段寡母对其性格的锤炼和言传身教,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而徽州文化对胡适无形的哺育,让他刻骨铭心。即使胡适后来已经成为名扬中外的世界闻名学者,在晚年作口述自传时,第一句话就说“我是安徽徽州人。”
1904-1908年是胡适在上海学习新学的知识转型的过渡时期。1906年他在中国公学读书期间,参与编辑倾向革命的《竞业旬报》,所得到的自由发表思想的机会和白话文训练,使他后来受益良多。
1910年8月,胡适赴美留学,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胡适在学习期间,不仅参与发起中国科学社等社团组织,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发生重大转变,成为杜威实验主义思想的忠实信徒。1915年后,在与留美同学任鸿隽、梅光迪、朱经农、杨杏佛等关于中国文学改良问题的论争后,他自信地提出:“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起者。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日矣”、“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擎旗作键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为神奇。为大中华,造就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他把与朱经农等朋友讨论中得出的文学革命八条件,作了修改,撰成《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陈独秀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推奖胡适是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进而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新文学运动由此在全国推开。
胡适父亲照片
胡适1930年在北大
晚年胡适与夫人
1958年,胡适抱着孙子胡柏堂
独立潮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不仅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字方针等一系列对新文学革命理论建设的文章,出版《尝试集》等白话新诗作品,还撰写了一批提倡个性精神,以健全的个人主义为号召,对现代化国家建设至为关键的理论文章。这些体现“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由思想解放入手的系列文章,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社会影响,也奠定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思想舆论领袖者之一的地位。而《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的出版,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树立了用新方法、新视角解读中国历史的新典范;《〈红楼梦〉考证》则开创了《红楼梦》研究新的一代研究格局。在整理国故过程中,胡适对学术研究方法论的倡导,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作品的考证成就,其值得仔细品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口号,直到今日依然为现代学者奉为代表一家之言的治学圭臬。
1920年代以后,胡适一段时间内放弃了回国时“二十年不干政论,二十年不谈政治”誓言,开始办报议政。1922年组织办《努力》周刊,提倡好政府主义;1929年在上海创刊《新月》杂志,胡适接连发表的《人权与约法》、《知难行亦不易》、《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有宪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等,一系列严厉批评国民党思想文化与专制政治的文章,惹恼了国民党当局,招致被围剿、批判和惩戒,胡适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职,返回北大任文学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危重,胡适与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等办起了一个同人刊物《独立评论》,试图为国家尽一点点知识分子的心力。胡适发表有大量评论中日时局和中国内政的文章,这个存在五年二个月的《独立评论》杂志,是当时中国舆论界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也是胡适认为不滥用一个名词,说平实话,“不肯牵就低俗趣味”的刊物,是胡适生命史上最为珍视的一段“小册子的新闻事业黄金时代”。
胡适母亲照片
1914年胡适留学时期的照片
1917年,北大寒假期间回乡与江冬秀完婚
三十年代的胡适
胡适晚年
台北南港的胡适墓园
为国奔走
全面抗战爆发后,胡适放弃了自己坚守的“不做政府的官”原则,先担任国民使节,后出任中国驻美大使,为民族抗战四处奔走。他对妻子江冬秀说“我是为国家的事来的,吃点苦不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国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得做奴隶了。”在大使任上,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个人的国际学术影响,争得美国各阶层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并在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争取到美国政府对中国实际的经济支持,鼓舞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信心,为中国人民取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赢得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共同的尊重。
抗战胜利后,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国共两大势力分裂后,胡适站在蒋介石集团一边,逐渐遭到人民的唾弃。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他乘机飞往南京,1949年初去了美国,居住纽约81街104号。飘零海外十几年后,1958年返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其间因支持《自由中国》杂志批评国民党蒋介石,再次遭国民党思想围剿。胡适晚年专著《水经注》考证研究,院长任上极力推动台湾的科技长期规划和学术发展,为后来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2年2月24日,在主持中研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猝然倒地晕倒,旋即溘然长逝。蒋介石曾亲自撰有一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学术典范
倡导文学革命,主导思想启蒙推动社会革新,立身学界树立现代学术新典范,胡适一生矢志为现代文明中国的建立,竭精劳神,其言论行迹虽然不无争议,但爱国家为民族争荣光自甘奉献,世人大多认同。
1935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对采访的斯诺曾经说过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给以高度的称赞。
1956年2月,在批判胡适反动思想运动后的一次谈话会上,毛泽东说:“胡适这个人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陆发春
链接:
评价与著述
胡适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胡适以领导“新文化”见称于世,但他严守父母之命,与妻子江冬秀不离不弃,故而有“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之民国著名佳话。胡适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正像西方哲人康德的话:“你可以不同意他,但是你绕不开他”。
其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戴东赢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齐白石年谱》,《先秦名学史》等。从1919年起,翻译了都德、莫泊桑、契诃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先后编辑为两集《短篇小说》出版),拜仑诗《哀希腊》、易卜生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