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批准之后,去年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获批准正式挂牌,这是目前全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但实验区批准并未打破各自为阵的区域界限,徽文化仍然面临着各自为阵的尴尬境界。
“多年来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被肢解分离,物质遗产文物大量流失,非物质活态文化陆续濒临消失灭绝,由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跨省且涉三市(安徽黄山市、宣州市、江西上饶市)十区县(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黄山风景区、绩溪、婺源)的文化生态区块,行政的分割,给保护区的实验,形成了种种障碍和困难。”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民盟主委刘光复说。
“因此,我建议应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打破区域限制,编制统一的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强两省和各市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统一规划、组织、指导,加强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建立保护遗产完善的法规体系,建立破坏遗产行为的责任追究制,确保徽文化保护依法进行,这是当前急需进行的一项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吴存梅说。
除地域界限外,如何将徽文化保护工作做实,刘光复建议,中央应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变偏重GDP的行政考核标准,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松绑;设立文化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加大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财政投入;重在保护中华文脉,保护濒临消亡的活态文化;加大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承传人保护的力度。
吴存梅表示,坚持分区保护和分类保护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保护目标,既可以采取重点保护、挂牌保护、易地保护、集中保护,促进古民居的生态保护,达到以开发促保护;加强文化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将许多价值很高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目录;发挥各级政府的功能,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积极引进外资,广泛吸纳民资,保证有充足的资金进入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领域;依托学术资源优势,聘请熟悉徽州历史文化的文史、语言、艺术、民俗、宗教、建筑、饮食等专家,指导徽州整体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评定保护区域、保护项目,对徽州文化保护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编撰徽州文化乡土教材,普及徽州文化保护知识,培养和提高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徽州文化保护的合力。
他们建议,徽文化保护应以文化本身为主体,打破一切条块分割,集中各方资源,进行整体、动态性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