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八,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吉昌屯举办隆重的“抬汪公”活动,是屯堡村寨每年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四乡八寨的村民都会来到汪公祠堂烧香拜祖神,祭祀汪公。“抬汪公”是屯堡人祖辈传承的重要盛典。每年正月十六凌晨,屯堡人就把红面长须身穿官袍的“汪公”他老人家从平日香火侍奉的“汪公庙”里请出,端放在一个红锦缎扎成的轿子里,由全屯最有威望的老人引路,轿前有仪仗队鸣锣开道,轿后跟随高妆彩车、莲船、地戏队,前呼后拥,游乡串寨,热闹非凡。
屯堡人抬汪公独树一帜。从安顺屯堡村寨的五官屯、西屯以及大西桥镇的吉昌屯、鲍家屯、狗场屯的抬汪公礼仪中,吉昌屯为最,已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吉昌屯有一套完整的祭奠礼仪和结构严谨的抬汪公活动程序。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吉昌屯率先恢复抬汪公活动,直到现在,从未中断,甚至一年比一年隆重。
一、屯堡人抬汪公的历史渊源
黔中屯堡村寨抬汪公,有悠久的历史,与屯堡人的渊源很深。在屯堡村寨中,并非一村一寨抬汪公,而是有很多村寨同时有此民俗。要了解屯堡村寨抬汪公的历史渊源,首先得知晓汪公的历史和汪公在民间的影响。
1、汪公简历及民间影响
越国公忠烈王(586-649),姓汪名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避“世”字更名汪华。安徽歙县(今绩溪县)新安梅子街人。出生时瑞香馥郁,众皆惊异,因名华,字英发。幼聪颖,长而惠,贫而孤,少勇侠,身长七尺,腰几十围,燕颌虎头,龙鼻虎掌,河目海口,珠耳剑眉,目角月苍,满面红光,五绺长髯,相貌堂堂。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丙子,天下群贼蜂起,时黟县令项励暴虐,公聚逐之,牧邑之子弟得一千三百人,逐下新安。时江淮饥,人皆食草木,饿殍满道,即发仓廪以赈之。恭帝义宁元年(617)丁丑,杜伏威来召,麾下有劝附之,公日:“杜总管非真主,不过贼耳,附之无益,少需天命。”时所在大小群贼剽掠,窃害民生也,独公所摄六州郡无惊。恭帝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高祖受禅,公曰:“真主出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辛巳九月,自索纸笔,成表,率都归唐,高祖大悦,命都督六州军事,赐爵越国公。其诰词曰:“门下汪华,保据六州,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城,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特守,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使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王者施行。”
太宗贞观二年(628)戊子四月七日,太宗再赐姓圭,改授右卫白渠府统军,制曰:“门下前歙州都督汪华,久经任史,,夙著款诚,宜参掌禁兵,委之戎旅。”十七年(643)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九年(645))上征辽,以房玄龄为留守,公为九宫副监,公夙夜尽瘁,事无所乏,驾还,尤称其忠。贞观二十三年(649)己酉,公劳上病,问赐医药,终无挽救,于三月三日殁于长安。公生于隋炀帝至德四年(586)正月十八日子时(故鲍屯抬十七),殁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三月三日,享年六十有四。上赐杂染十床,黄金千两及乘园秘器,恩礼如王侯。唐高宗永微三年(652)王子公诸子奉丧归,四年(653)十月二十六日葬公于歙北七里云岚山。后又追封公为歙州汪公土主之神。
公生前有与帝闲聊,五凤楼起火,泼茶救之传说。降及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率师征南,兵至贵州山羊岩,敌负隅自固,不能进,公以忠魂显灵,大获全胜,克复云贵。太祖以公忠为国,追封为显灵大帝。又至清兵破徽州时,主将张天禄夜梦一红面长发者,告诫他曰:“勿伤我百姓。”张疑关羽显灵,进徽州至汪公庙后,始识汪公显灵也,徽州百姓因免遭茶毒。故公在天下大乱时促使了数州百姓生命免遭茶毒,殁后也如此,因而在新安一带长久被人怀念,崇拜为尊神,延至今天。
吉昌屯祖先由江南一带迁来黔地,遵循旧制,继承传统。尊奉祭祀汪公之礼,进黔始至今,汪公显圣护民救军屡次出现,更使屯堡人倍加敬奉。安顺青龙山有汪公庙,汪官屯正月十七迎汪公。吉昌屯、鲍屯、狗场屯至今还在每年公之圣诞日,在新春的隆重气氛下,为欢庆风调雨顺、国太民安之隆重节日。这也是勤劳,善良的屯堡人对历代有功于民者的敬仰、崇拜。表达了屯堡人对先贤的崇高敬意,象征着吉祥如意、万民欢欣!
2、屯堡人抬汪公历史渊源
屯堡人抬汪公习俗是明洪武“调北征南”时,征南大军从徽州六府(极大部分在今安徽境内)带入黔中的,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中华名人共和国四朝,此间,有战乱多次,特别是清末安顺的“咸同之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清”、“文革”,历史资料几乎空白,绝大部分都是口说言传。
在安顺屯堡村寨中,抬汪公有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东屯、西屯、五官屯、张官屯等,但是,以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三屯最为出名,《续修安顺府志》第353页有记载:“……(正月十八日)同日,鸡场屯与狗场屯亦迎汪公神像至杉木林祭祀。惯例:如今年由鸡场屯迎至狗场屯供奉,则明年由狗场屯迎至鸡场屯供奉。各乡则选宽平之处,鸣锣、击鼓、跳舞、唱歌为乐”。这宽平之处三屯均称为“三殿九”,自古还有“鸡狗二屯是一家”的说法。
三屯抬汪公,在西秀区大西桥一带,还流传着“三屯抢汪公”的传说,版本很多,公说公有理。共性是:某年正月十八日,三屯抬汪公活动正在进行,三屯出现了抢汪公的行为,结果,鲍家屯抢得汪公神像,鸡场屯抢得汪公轿子(舆),狗场屯抢得汪公大伞(凤盖),结果,依照所得,鲍家屯抬正月十七、鸡场屯抬十八、狗场屯抬十九。根据历史和《续修安顺府志》记载的“咸同之乱”事件,三屯抢汪公事件应该是这样的: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正月十八日清晨,吉昌屯与往年一样举行抬汪公活动,根据惯例,要抬到“三殿九”(《安顺府志》记载的杉树林)进行祭奠仪式后,就与鲍家屯、狗场屯进行交接仪式。正在交接中,太平军驻旧州首领张遇恩与清军城团黄恩恒在今天的马场桥作战,交接地关帝庙西面杉树林与马场桥不到一公里,受战乱影响,只得各村抢起抬汪公的道具疏散。
根据三个村所得的道具来分析,以抬汪公顺序鲍家屯正月十七为先,其次十八鸡场屯,十九狗场屯最后,可能是祖先为了不坏规矩所定,三个村寨后人依祖辈约定俗成:鲍家屯首先拿到汪公神像,吉昌屯得到汪公座椅(轿子),狗场屯最后收走了大伞(凤盖)。这就是今天流传的鲍屯吉昌狗场屯“抢汪公”的真实故事。此次战乱《续修安顺府志》有记载,此战城团黄恩恒阵亡。
屯堡人抬汪公,与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分不开。屯堡人大多数来至明初调北征南,明末的调北填南以及明初之后随军或者外来诸多原因迁入的商屯住户,传承是中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从生活住所、习惯、语言、信仰等等方面体现出来,抬汪公就是屯堡人的民俗信仰。
二、祭奠汪公礼仪与抬汪公活动过程
安顺屯堡人祭奠汪公礼仪和抬汪公的整个过程,都是沿用原生态的文化礼仪传承,五官屯至今还保留着清末的祭奠礼仪文字(笔者有复印件保存)。这里以吉昌屯为例,分祭奠仪式和抬汪公活动两个部分,祭奠仪式有《祝文》、《赞词》,活动别具一格,与所有的屯堡村寨不同,有独到之处。其他村寨只是一天,而吉昌屯有三天(十六准备祭奠的《祝文》、《赞词》及打扫汪公殿的卫生、十七一天祭奠、十八公祭后活动开始),收集叙述如下:
1、汪公的祭奠仪式
十六晚上,司礼组的老人们在家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就要进庙了。晚上十一点之后(即十七子时),给汪公沐浴,更换衣服、垂帘等。旧时从这天晚上起每天早、中、晚、初更都要放神炮,初更放的叫“定更炮”,表示开始起更,清晨卯时放的叫“惊人炮”,叫人起床。十七日迎春盛会活动前奏祭祀开始,这天是各姓聚集的日子,祭祀是“拈阄”来排顺序。先后将宰好大肥猪佩戴红花,备办雄鸡(象征百事大吉)、活鱼(意为年年有余)等,用腰鼓队迎送举行公祭。家族人员排队随祭品之后进庙,由司礼组的老人们在香烛纸钱的烟雾缭绕中颂唱汪公的德政功绩,祭奠礼仪为:每姓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主祭者、其余的称之为“诸祭者”,行三跪九叩大礼,称为三献礼,有《赞词》,分三章二十四句,每一次大礼由领班带领歌赞一章八句,录其一如下:
大哉汪王 輔佐皇唐 徽州顯業 越國聲揚
鳳樓救火 赤面輝煌 鳥聊山下 万古流芳
乃聖乃神 乃文乃武 丹心不昧 忠武將軍
淣池洒泪 凤阁垂勛 云岚山顶 日月照临
赫赫厥聲 濯濯厥靈 榮封寵錫 襍綵黃金
威靈感應 愷澤如春 以享以祀 廟貌常興
最后一次,由先生唱读《祝文》录其中一篇如下:
維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二 年歳次 月建 朔日 祭日 宜祭之期。
姓弟子等
謹以香帛酒禮三牲不腆之儀致祭於:
大唐敕封越國公忠烈汪王尊神位前而祝以文曰:
維王
功載有唐一代,澤沛祖國万年。
當年篆攝徽州,民歌善政,今值澤流黔地,世荷神庥。
威肅一鎮,成為一鎮福星,恩施八方,真是万家生佛。
戴德難忘,報恩莫自。
當此陽春煙景,恭逢聖誕良辰。
春風送暖,日月增輝。
歡迎聖駕,歷膴膴之週原,仰祝天威,肅畇畇之下甸。
歡聲匝地,簫鼓喧天,花炮惊人,鉦鍠聒耳。
隴上之麥禾俊秀,郊外之草木馨香。
龍旗飄蕩,招來甘雨和風,鳳蓋飛揚,驅除魑魅魍魎。
驅水火盜戝瘟疫而悉盡,佑仕農工商老幼而咸安。
姓弟子等
敬竭一誠,虔伸三祝。
伏願
天顔有喜,聖壽無疆。
家家白叟承恩;戶戶黃童歌惠。 姓弟子等
不勝歡欣之至。
謹祝
以聞
在这庄严的气氛中,按姓氏逐姓进行。公祭完毕后,还有信奉者私祭。有本村的、外村的、农村的、城市的。如北京、南京、贵阳、安顺、平坝以及周围村寨,都是来许愿还原的。同样有司礼组主持,分批进行,按先后顺序,秩序井然有条。直至晚上十二点还有人海如潮,真所谓“场面宏大而壮观,信者成千上万”,这是吉昌村人值得自豪的一天。
吉昌屯在安顺市方圆五十里的所有屯堡村寨,没有人不知道每年正月十八吉昌屯“迎汪公抬亭子”活动的。这一盛会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可以说空前绝后。旧时叫“抬菩萨”,建村于明洪武初年之征南大军留守戍边伊始,以田、冯、汪、许、罗、胡、邹、范、马九姓初建,抬汪公习俗当时就有。旧时抬菩萨以九姓为主,叫“九大会”,每三会负责主持一年,抬至“三殿九”(今马场仓库),再迎回来。当时三殿九有三间房屋的木料,可以组装,用时装上,完了折回保管。由于时代变迁,姓氏人口的增加、减少、迁出,某些原姓无法支持,石姓加入了九大会。到了新时代,成立“十八会”,初期是田、冯、汪、胡、石五大姓每姓三人、其他小姓一人组成“十八会筹备组”,后来又改变为三至五年选一次,每届九至十一人,可连选连任。
这样的迎春盛会,几万人观看,作为农村来说,如果没有广阔的场地、没有足够的物质、没有团结的组织和一心为公的群众、没有各方面的艺术人才、没有充足的人员调配、没有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完全不可能办到。难怪每年都有外村人说:“这种场面,我们那里是搞不起来的。”有的还羡慕的地说:“我们的小寨子连想都不敢想,没有七八百、千把人上前,是办不出来的。”的确如此,除了耗资不算,物力、人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都是尽义务,参加服务活动的人全部没有任何报酬,就此而言,没有一心为公的群众,没有一个团结的组织,不要说年年都办,就是办一年也成问题,有一个环节跟不上全部毁于一旦。因此,要了解“迎汪公、抬亭子”的整个过程,必须先从组织机构了解起,才会理解“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这里面有无数人在后面辛勤劳动。所以,能够成功的举办了六百年余盛会,是吉昌村民的自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年年举行,无一次打架斗欧治安事件发生,这是吉昌村的光荣。
(1)十八会下设纸扎工艺组、司礼组、戏剧组、后勤组、治安组、服务组、宣传队、腰鼓队、秧歌队、舞狮队、地戏队。后勤组又分内勤和外勤;内勤管迎宾接待、伙食、茶水、来往礼仪,外勤管所需物质采购、生活物质采购。而治安组与服务组负责盛会的治安秩序。十八会成员只是指挥、调配人员、安排各项工作。所动用人员十八日这天最多的时候需要一千二百多人。还是现在亭子用车,在以前仅抬亭子就需要二百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十八会成员每年腊月二十五以后,就要开筹备会议,协商该年的一切事务。正月初二开扩大会议,安排各组、队人员就位,决定该年所扎亭子的架数和戏剧内容。纸扎工艺组正月初六正式动工,舞狮、秧歌、腰鼓、宣传队,地戏队开始训练,编排节目,舞台开始装饰,全村热热闹闹,一切为了正月十八日,各自忙得不一以乐乎。
(2)正月元宵节,上、中、下街所有的街口敬门上彩灯高挂,形势内容不同的对联帖在敬门两旁。所需撑杆全部安排下去,活动范围内彩旗插遍,节日气氛更浓,从十五至十八这几天,白天街上热闹非常,各家各地的亲朋好友都光临了。晚上灯火辉煌,如同不夜之城,各街口彩灯五颜六色,非常壮观。
十五这天还要亮亭(彩排)。艺人们把装好的亭子摆开大家观赏,不足之处在十六、十七补充,更加完善。(十七日祭奠仪式前述)神圣的日子——正月十八,庄严的时刻,正月十八的到来。这天清早,神炮一响,所有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按时来到汪公庙,各负其责,毫不混乱。这天十点以前,还有外地来的私人奠祭,完了以后十八会代表所有的参加人员公祭。这时,化妆、服装、亭子装饰全部准备就绪,戏剧上亭,如《龙凤呈祥》、《普渡众生》、《天女散花》、《八仙献寿》等等。每年不少于六架亭六出戏。上亭完毕,准备出发。在嘹亮的国歌声中,由司礼组的老人们经过沐浴,整冠更衣,于庄严肃穆中恭请汪公入舆。此时的戏台前,大街上,腰鼓队、秧歌队、舞狮队、花灯队、地戏队、彩车亭装队陆续有序进入指定位置。
中午时分,汪公在众首翘望中迎出了。此时,大街小巷、阳台屋顶、村边地头,人头攒动、人流似潮,铁炮声声、地动山摇;锣鼓喧天、人声沸腾;鞭炮脆响、烟花缭绕。受屯堡人尊敬的汪公神像端坐在轿中,由龙凤彩旗导引,仪仗队高举肃静、回避牌开道,随后是斧钺、大刀、日月、狮印、葵扇、罗伞及写有越国公爵、微州府主、忠烈汪王的牌子各一块。仪仗队后是由司礼组的二十四位村老,八人抬轿,十六人手持红纸包扎的香前后各八人随轿。随后就是彩船,舞狮、腰鼓、秧歌、花灯、地戏、彩车等队边舞边走。每当汪公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老人们就要齐喊“高升”,轿子停下,主人家点燃鞭炮与示礼迎,点起香烛,虔诚祈祷,门前放八仙桌,桌上有糖食果品以迎候汪公赐福。这样一家接一家、一巷接一巷,到学校门口的神台不足五百米的路程却要走上三个多小时,可见礼仪之隆重,规模之宏大。
到神台后,汪公请上神台,各队在服务人员的带领下,到指定的位置表演节目。之后,汪公还要在司礼组的护拥下,从外环村路到桃子园、打面街施福于屯民,直至下午四、五点钟才荣返汪公庙,回归神位,祭祀活动完毕。
三、社会影响使抬汪公活动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抬汪公的屯堡村落,大部分已纳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得到了相应的修复。吉昌屯的“抬亭子·迎汪公”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了2008年10月在广州番禺区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现在,抬汪公活动每年政府还补助一定的活动经费,与以前相比之下,各村对于屯堡抬汪公活动更是信心十足,努力把这一原生态的屯堡传统民俗继承发扬。原因何在?
了解汪华简历后,不难看出,汪公是位勤政爱民、为政清廉的好官,六州人民永远纪念他。因此,来自江南六州的屯堡人传承明初江南民俗,代代纪念这位爱国为民的清官好官。这是善良的屯堡人心中的祈盼,也是当今老百姓的唯一祈盼。所以,屯堡人“抬汪公”活动必定继续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