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八即前天,汪华生日。时隔1300多年之后,汪华被从他的享受敬奉的汪公庙请出,坐上八抬大轿,在远离其老家安徽绩溪的贵州吉昌屯,将今年当地的“抬汪公”活动推向高潮。
千百年民俗异地发扬光大,军屯地傩炫动抬汪公异彩。自1381年朱元璋派兵征讨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并将30万大军永久留驻当地以来,被官方和民间赋予更多内涵的汪华,已是第638次在这里巡游。
行进中的军傩。颇具地方特色的抬阁(亭子)和傩面地戏,给汪公异地崇拜增添异彩。 (摄影 周亚明)
第638次在这里巡游
端坐八抬大轿的当然不是汪华本人,而是其红面紫檀木坐像。该坐像系当地一位名为“石谭氏”的妇女牵头筹资雕塑。在此之前,从安徽老家随军而来汪华坐像,在这里享受600余年敬奉之后,被红卫兵劈成几块,并在如今王公庙前的小广场上当中焚毁。石谭氏牵头筹资重塑了如今的坐像,也因此坐牢三年。
这是没有被记载的汪公在异乡遭遇的劫难之一。除此之外,尽管在文革那样的年代里,大规模的“抬汪公”活动被作为“四旧”禁止了,但有不便具名的当地老者透露,“其实民间一直‘阴倒’(记者注:当地方言,即“悄悄”之意)在搞,只是规模小,但从未中断。”
老者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便是在文革那样的极端年代,官方对抬汪公活动,其实一直都是暗中支持。虽然官员并不正式出席一些场合,但暗中的支持则是心照不宣的。至于后来政府一直推动申报国家级“非遗”,则被证明对发展当地旅游大有裨益。“现在每年都会拨给一定经费,但官员一般也不出面”,老者说。
诚如老者所言,如果从1381年朱元璋派兵征讨云南梁王、并将30万大军永久留驻当地算起,生卒行状相距1300多年的汪华,则已是第638次在这里巡游,体察民疾民瘼,赐福芸芸众生。
各屯争抬汪公 现场逾10万人众
其实,之前的正月十六和十七日,已有相邻的鲍屯和狗场屯分别举行了“抬汪公”活动。不过,因为正月十八才是汪华生日的“正日子”,所以吉昌屯的活动无论从层面还是规模,都远远超过前述二屯。
开幕现场人海人海,水泄不通。 (摄影 周亚明)
和狗场屯一样,吉昌屯其实原名“鸡场屯”,系古时按12生肖命名的村落之一。或许是因为后者的发达,觉得“鸡场鸡场”实在不雅,于是根据谐音改为现名。据可靠记载,相邻的鸡、狗、鲍三屯原本不分彼此,同一天共抬汪公。但有一年,适逢抬汪公的大日子,政府军在此剿匪,情急之下,鸡、狗、鲍三屯各自抢得仪式中的不同道具,并各自以为“正宗”,最后就演变成鸡、狗、鲍分别不同日子,各自抬汪公。暗中,则不难发现相互比拼的意味。
比拼的结果似乎是吉昌屯胜出。以本次活动观察,现场可谓人山人海,记者的直觉是简直找不“下脚”的地方。那位曾经担任村支书长达30多年、现在以当地屯堡文化研究会顾问身份,参与抬汪公事务的这位老者估计,今年现场人数大大超过去年,“去年将近10万,今天看这架势,至少比去年多两、三万人”。
游行中的屯堡妇女方队。初看以为是少数民族,其实是完整流传600多年的汉族服饰,而且,是日常着装。 (摄影 周亚明)
地傩助抬汪公异地炫彩 户户焚香敬奉
现场且行且演傩面地戏方队,则给人提供了抬汪公缘何火爆的一种感悟。“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且因军屯所形成的长期与外界的隔离,客观上让600多年来的所有习俗不受外界影响。人人可以参与、娱乐自己又娱乐他人,也是对自己辛勤劳作一年的犒赏,因而吸引当地民众普遍参与。相当程度上,也为汪公崇拜推波助澜。
记者现场看到,汪公巡游沿线,户户均设香案,吃食果品,香蜡纸烛,丰简随意,老人示范,孩童传习,礼迎各自心目中的“汪公菩萨”。既是表达对汪公的尊崇,无疑也是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户户焚香敬奉。 (摄影 周亚明)
汪华缘何由人而神?
“识机慕化”、“功济六州之民而心识天命所在”,唐太宗李世民在圣旨里表扬汪华的话,既是对汪华作为一个现实中人的肯定性评价,也预言了汪华由人而神的未来趋势,或提供了汪华由人而神的根本原因。
汪华原名汪世华,避唐太宗李世民“世”之名讳,改名汪华。史料载,汪华“幼颖慧”,“蚤(早)孤家贫”,:“九岁为舅牧牛”,少“以勇侠闻”。后来汪华应募平婺源的寇乱,在军中脱颖而出。并在隋末“王政不纲,豪杰并起,各建号郡邑”之际,逐步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带甲十万,建号吴王,凡十余年。李唐势成,汪华审时度势,主动率六州归附,使六州生灵,免于朝代更替可能出现之战乱之苦。“识机慕化”、“功济六州之民而心识天命所在”,是汪华的核心价值所在。
“会务公开”。 (摄影 周亚明)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吴王”汪华治下,保境安民风,百姓安居乐业,恰与周边军阀割据狼烟四起形成鲜明对比;汪华生育九子,后被成为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公子,亦可从一个侧面,证明汪华称王前后,“吴国”的风平浪静,所谓“功济六州之民”,所言不虚。至于“心识天命所在”,则与中华帝国大一统的主流价值观吻合,故自唐太宗李世民始,唐、宋、元、明各朝,竟有9个皇帝先后15次下诏赐汪华以各种封号,而徽州民间,则把“越国公”奉之为可以给人世间带来光明和希望的“太阳”,尊之为“太阳菩萨”、“汪公大帝”,在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努力操作之中,汪华终于由人变成了“神”。
著名徽学专家方利山认为,官方的造神活动反映了借汪华的神威稳定安定统治秩序的需要;民间百姓的尊神活动,则其实是反映了百姓期盼社会安宁、民生康乐,国家一统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对汪华“始终归于靖民”的肯定和怀念,是对这位为六州百姓福祉和国家统一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敬仰。
诚哉斯言!
吉昌屯的十八会与庙产
吉昌屯的抬汪公活动,其实是三天时间。初16日晚,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在预定时间给紫檀坐像沐浴、更衣。所换的全套衣饰,一般由许愿或还愿者提供;初17日,当地15大姓,每姓提供一头猪,率全族人依次在庙里汪公坐像前,行祭奠大礼。另有几户人家,今年单独前来祭奠,或者许愿、或者还愿,总共抬来大肥猪18头。所有这些,都被活动主办方“十八会”红纸书写,张榜公布。
汪公驻足,体察民疾民瘼。(摄影 周亚明)
据了解,十八会成员由各个大姓选出,民主选举,定期换届。有事集体议决,且有包括财务公开在内的一整套“会务公开”规矩,主动接受大家监督。值得一提的是,十八会成员不领一分工资,全部无偿付出。
汪公故里专司纪念活动的机构叫太子会。除了名称之外,吉昌屯和汪公故里更为本质的不同,也许当属这里的汪公庙一直有“庙产”,即土地,凭籍土地收益和善心人士捐赠,给每年的纪念活动提供根本保障。据那位不愿具名的老者介绍,早年一直有作为庙产的土地自不待言,既使到了土地承包到户时,村里也是以村集体的名义,先划出100亩土地给汪公庙,并延续至今。“近几年征地拆迁,也还有30多亩”,老者说,“只不过,原来是租给人种庄稼,现在是租给附近的工厂,收益比原来还高”。
据方利山研究指出,在汪公故里,村东建有大庙,内有泥塑汪公坐像,不能移动,故称“坐公”;另有紫檀木雕汪公,形制较小可以移动,故称“行公”。由专司汪公纪念的机构太子会安排,每月轮流供奉在类似村民小组的东西南北中5“隅”选出的“斋官”、“头首”家中正堂上,天天祭拜,香火不断。“斋官”则相当于村民小组长,每“隅”选出一位;“头首”相当于村民小组副组长,每“隅”两位。年节时段,则将“行公”从家里请出来,巡游并接受集体供奉,行礼如仪。
无疑,各隅选出的“斋官”、“头首”,正是太子会的组成人员。但方利山研究中,目前尚未见到更多的太子会运作机制的内容,也未见太子会经费来源的相关研究。
也许,探究两地专司汪华纪念机构和运作机制的区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汪公崇拜可以异地开花,并焕发出比老家更为炫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