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演员表演时手握“刀、枪、剑、戟”等木制兵器等道具模仿古代战争时的场景,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地戏演员在安顺云峰屯堡的民俗博物馆表演《三英战吕布》。
演员前往排练场排练。
安顺地戏的显著特点是演出者头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保存完好的安顺地戏脸镨及地戏谱。
安顺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安顺地区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进行表演的民间地方戏。
地戏演员利用劳作空闲时间在山间排练地戏。
安顺西秀区旧州镇詹家屯村的安顺地戏国家级传承人詹学彦在教孙女学地戏。
安顺地戏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屯军有关。
安顺地戏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戴在脸上的文化”。
王薇 摄(新华社发)
安顺地戏是流行于安顺的民间戏种,明朝初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由来自安徽、江西等省的屯军带来,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安顺地戏的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