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常被批评为理想主义多一点,书生气多一点,看上去更像个矛盾综合体。 胡适(1891.12.17-1962.2.24)诞辰120周年特别报道
胡适,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过去一年,“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国遭到如此多非议,当有一天连这个词都成为贬义,这只能说是中国公共讨论的彻底失败。而回顾这一百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胡适是“公共知识分子”第一人,今天我们还在讨论胡适,就是因为我们依然离胡适所坚持、倡议、践行的那部分还很远。 在中国,胡适被认为“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余英时说:“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便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胡适原则上并不赞成流血革命,也不提倡社会运动。他为自己定位的政治活动,大抵在于所谓舆论家的身份,经由公正地分析事务之是非因果而造成的影响。 胡适常被批评为理想主义多一点,书生气多一点,看上去更像个矛盾综合体。可是,这才是胡适最应被重视的地方。在胡适那里,理性与道德必须胜过狂热与暴力的信念。其实胡适对现实政治是相对远离的,作为知识分子,他把自己的努力是定位在“非政治”方面的。与此同时,他又能与不同阵营、不同派别的对手保持良好关系,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保持主见。这是今天应该被珍视的。 但也别忘了胡适曾对青年学人说过这样的话: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所以,胡适在台湾自始至终都在为现代普世价值的传播作护航,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还处于禁声时期,胡适也从未退缩扮演护法角色。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同时反对暴力革命,不向政治权威低头,坚持渐进的改革。而这也是在胡适诞辰120周年(2011年12月17日)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再次讨论胡适的意义所在。 文/石剑峰 余英时:“他是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B2-B3) 章清:胡适与自由主义 (B4-B5) 罗志田:“他是有意识地为引导中国转变而作准备的人” (B6-B7) 江勇振:胡适的男性理念(B9) 杨贞德:胡适爱国主义中“国界”与“是非”的抉择 (B6-B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