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期盼的徽州市象一个尚未成形的婴儿,还在母腹中孕育时,而早已新桃换旧符的襄阳市将喝周岁酒。襄阳的今天就是徽州的明天,大家从襄阳复名中,似乎看到了徽州市的曙光。
说实话,我原来是不赞成黄山市改名的,为此写了个帖子,招来骂声一片;后来看到许多老乡的复徽言谈,其言也恳,其情也悲,其鸣也哀,不免受到感动,观点有所演化,又写了一篇《黄山市改名徽州市必须符合三个前提条件》,叫有条件的赞同。现在,我的观点仍然如此:我同意改名,但黄山切不可弄丢。否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令黄山人情何以堪?
最近看到不少襄阳复名的始末文章,想从中悟出点人家的真经。看了以后,深感襄阳复名,襄阳人功夫了得。
襄阳复名的内功
“襄樊”更名为“襄阳”,最早是由社会各界群众自发组织,2001年起,数年间都有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和提案, 2008年,又有近200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强烈要求复名。与此同时,很多襄阳籍的海外华人华侨,也通过不同渠道提出更名襄阳,一些网站还相继开辟论坛,发帖呼吁恢复襄阳。
群众的呼声唤醒了决策者,更名终于提到当局的议事日程。襄樊市召开更名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唐良智将更名的缘由和意义概括为“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顺乎民意”和“推动发展”。他说,城市名称是城市公共产品,应当尊重群众意愿,符合公众的心理感情和审美追求,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一言九鼎者发声,则事半功倍。人大、政协看似橡皮图章,作用决不可小视。关键时刻,需要他们拍手的拍手,举手的举手。市人大和政协搞的民众问卷显示,80%民众同意更名,10%反对,约10%持无所谓态度。
上有当局支持,下有民意发声,襄樊改名,顺理成章。
2009年1月5日,该市起草几千字的《襄樊市复名为襄阳市的请示》材料,由市长李新华签发文件上报。按照程序,通过民政部邀请专家论证,襄樊市答辩,参加论证会的13名专家全票通过了襄樊更名为襄阳,随后报国务院审批。到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历时22个月。
此次更名,襄阳极为低调,当地媒体报道称,襄阳市明确提出,坚持从简办理,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不搞庆典活动,不邀上级部门和客人,不举办专门的更名活动。如果喧哗太大,给反对者授之以柄,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襄阳的复名内功,不知我们可能仿效?
徽州复名,路漫漫其修远
徽州市复名,基于市情的复杂性和民意的多样性,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路。
中国任何事,皇帝不急太监急是没用的,皇帝急了,事情就有成功的可能。
据资料,自国务院于1987年11月27日决定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绩溪划到宣城的14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累计有650余人次(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军、地高级干部)在“两会”期间提交议案、提案,对“徽州更名黄山”、“绩溪划出徽州”提出尖锐批评,并要求迅速纠正。
但迄今为止,在黄山市本地,在徽州复名上,只听见名人学者、土著住民和众多文化人发声,而未见有本市人大和政协态度,当地决策者在此敏感问题上几乎禁言。黄山决策者的态度暧昧,到底何种思考,有谁说得清楚?
看官有所不知,为何民意声音感动不了上面?可知其中之奥秘?原来,中国官员的办事程序历来比较死板,循规蹈矩,没有下面的报告,在难剃头问题上面,是不会直接干预的。
1990年8月18日,国家民政部办公厅民办函(1990)178号《对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751号建议的答复》称:“经征求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意见,省政府表示赞成将绩溪县从宣城地区划回黄山市管辖的意见。关于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应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即国发〔1985〕8号文件)办理。”1993年5月4日,省民政厅民函字(93)第01号《对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委员提案第167号的答复》又称:“七届全国人大三次和四次会议代表分别提出类似建议。国家民政部曾征求安徽省人民政府意见,省政府表示赞成将绩溪县从宣城地区划回黄山市管辖。民政部分别答复了代表,并要求‘关于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应按国发(1985)8号《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程序办理’。但至今未见绩溪县人民政府及有关地市向省政府提出这个问题的请示,所以省政府无法向国务院申报。”
一步之差,功亏一篑。
什么时候能指望绩溪县打报告要求脱宣归徽,那事情就有希望。可是,绩溪县有这样敢出头的领导吗?恐怕报告未打,乌纱帽已难保住。绩溪属本省管辖尚如此,何况隔省婺源乎?
所以,难就难在大小“皇阿妈”的态度上。
所以,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奈何?
还要说句多余的话,当年绩溪划到宣城,并非原徽州地区领导的本意,地区改市,用了黄山市名实出于无奈,个中原因不必细说。南方都市报曾有一篇文章详细报导黄山市成立始末,诸君不妨一读。(http://www.nfdaily.cn/special/20 ... content_5732389.htm)
据文中报导,1987年6月9日,中共徽州地委、徽州地区行署提交给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黄山管理体制设立徽州市的报告》,原本提出属徽州地区的歙县、绩溪、旌德、石台、休宁、祁门、黟县这七县均归新成立的市管辖,但最终方案仅保留了四县。当时的市委书记解释说,将石台县划归给安庆地区,旌德、绩溪两县划给宣城地区,是因为上面民政部门担心撤地改市后“摊子太大、带不动”;而小黄山市没有改回“太平”本名,则是为了照顾太平县人的情绪。可见,当时徽州地区领导人当初要成立的就是徽州市,而且并没有把三县抛弃。其中有此隐情,外界人并不知道,现在一些人大骂当年徽州地区的领导,也是骂错了人。
俗话说,好事多磨。徽州不是襄阳,但襄阳改名成功的经验确值得我们深思。发声是应当的,但仅有发声远远不够,没有当地决策者的参与,此事难度极大。什么时候能感天感地感动当地决策者,徽州复名的大业就有可能。
徽州市,燥动在母腹中快要成熟的婴儿,但愿不要难产胎死腹中,而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屯安东一介草民,人微言轻,力所不逮,但愿与诸君共努力,乐观其成,此乃肺腑之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