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第6个文化遗产日。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6月起正式实施。总体规划的实施推行,将科学有效保护徽州地域性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
歙砚、竹雕、漆器,在徽州民间流传千年。今年年初,这三件当代工艺佳作同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而它们均出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09年建立的“实验区”包括我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并跻身为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作为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首个跨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实验区,两条文化生态发展轴、9个文化遗产密集区14项重点项目,有望构筑复原立体动态的徽州文化记忆。
整体保护拓空间
“创一个品牌不容易,保护传承一个品牌更难。 ”63岁的万安罗盘国家级传承人吴水森每每自信于自家的祖传绝活,也坦言保护传承这项传统手艺的艰巨性。
万安罗盘是中国现存的惟一以传统技艺手工技艺制作的罗盘。万安是个小镇,距离休宁县城约两公里,民间称“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明清时代繁华的万安街,有2.5公里长的街道,和街道两旁比肩接踵的店铺、作坊,吴鲁衡罗经店就是其中的一家。 2009年,当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后,吴家获得了重振雄风的机遇,祖上7代制作罗盘的吴水森从市里的店铺搬回万安街的老宅子。“先在休宁县城的店铺挣钱再修房子,还是边修房子边挣钱? ”由于资金困扰,老吴家当时对是否放弃县城店铺纠结了一番。而如今修葺如初的老宅子让他觉得最终的决定是对的,粉墙黛瓦、四水归堂,有前店、有后院,有工匠在做车盘、油漆的工序,也有吴水森和儿子一同给罗盘安放指南针的身影。宅子里悬挂了当年吴鲁衡罗盘在万国博览会上的获奖证书,如今,这座徽州古民居和它的罗盘,同样接纳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万安老街的盛景也将重现。
徽州古民居里承载着的诸如万安罗盘一样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徽州文化根植于徽州本土,曾经由徽商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数百年的传播与辐射,促成一脉中华文明的进程,也留给徽州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位于屯溪的胡开文墨厂,坐落在屯溪老虎山山脚下,老虎山地处市区,绿树繁茂、空气清新,黄昏时分的墨厂,没有“捶墨”的壮观景象,梅雨季节的山脚,倒也弥漫着一股墨香。厂长汪培坤站在门口,手指着半山腰上正在修建的“墨缘”博物馆,说那是他的心愿,而博物馆的背后,完整地保留着宋代墨厂的初始面貌和生产器具。汪培坤既是工艺美术师,也是负责厂子良好运营的总经理,20多人的墨厂不算人多,宋代传下来的油烟工艺不算陈旧,这个厂子生产的徽墨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无疑将基于对传统文化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核心,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载体,当地文化委员会负责同志讲述他们的保护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古村落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作,整体保护徽州各类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原真作品重创新
在安徽省行知学校的非遗苑内,初步建成的开放式的实训基地,迎来了学校首届9个学生的毕业典礼。 “学生的所有毕业作品拍卖所得为15万元。学生们很用功,三年之后,有的学生选择继续跟随工艺大师深造,也有学生选择去企业工作发挥特长。 ”行知学校的于校长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的非遗专业有100多名学生,分别学习歙砚、徽墨、徽州三雕的工艺。”
从学生的作品到企业的产品再到大众市场的商品,行知学校非遗专业的传承思路异常清晰。 “我们办学传承的目的在于让徽文化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大众视野。 ”于校长说。
“群众基础好,市场价值高的徽州三雕、徽派盆景技艺、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新安医学、徽菜等8个项目将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保护区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总体保护规划的具体思路中,馆藏性保护、原真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6大保护方法将同行。
在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有一间厂房名为“农民工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工人们在做微雕竹简。“手画、复印纸压印、激光刻印,微雕的精髓不变,产量却能大大提高。”朱伟兄弟二人,从家庭作坊到竹雕企业,走出了一条非遗创业路。 “我们希望为徽州竹雕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些贡献,也希望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黄山竹资源寻找出路。 “朱伟说。世博会期间,竹艺轩生产的世博微雕竹简《兰亭序》、《茶经》等很是畅销,今年广交会期间,他们又接到了香港迪斯尼CD礼品盒的制作订单。
“破土之时冲云霄。”在另一位竹雕传承人的洪建华的工作室内,20多名工匠,人手20多把雕刻刀,这个传习所同样井井有条。“今年我们申请100亩山地,为的就是将小作坊变成大田园,建设一个徽雕文化园,包括竹雕工艺体验基地、传统文化博物馆、工艺培训基地、产品研发基地等。 ”洪建华介绍。
在维护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的同时,多样的保护传承方式,带动了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仅以黄山市为例,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06亿元,增长9.4%。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承自有后来人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徽漆传承人甘而可向记者介绍“菠萝漆”一遍又一遍的抛光、上漆的制作过程,流露出的表情不是辛苦,而是幸福。这是位于黄山市绿路小区的一所普通住宅,门口挂着传习基地的字牌,屋内的6个人在埋头工作,甘而可是他们的师父。
从1979年的屯溪漆器工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到成为徽漆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的客座研究员,甘而可说他除了研读大量的漆工专著之外就是“静下心来做事、做漆”。从90年代至今,他一直在积极地恢复徽州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 “做漆器不光是门技艺,还需要一种甘于寂寞的虔诚的心,因为也许我们一年才能完成这一件作品。 ”甘而可捧起一个红金斑菠萝漆圆盒对记者说。这个纹理丰富、色彩鲜艳、质地透亮的漆盒代表了他们精湛的手工技术,更代表了他们对美的阐释,对徽州文化遗产的理解。
截至2010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共有国家级名录15项,省级名录48项,市级名录106项,县(区)级及以上名录274项。我省富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来自该实验区。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大类,各类项目均有不同的存在特征。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黄山市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人;宣城市绩溪县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辖区目前有我省认定的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
跟着甘而可学习徽漆制作快10年的章国华说:“我们6个徒弟很乐意在这里做漆器,现在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一项工艺。我们这里今后还将建一个‘百师宫’,集中艺人、工匠传承展示他们的手艺。 ”
同样“后生可畏”的场景,记者在大位小学的珠算课堂上再次见到。屯溪长干中路59号的大位小学,外表看上去与普通的小学没有区别,但活泼的孩子们在珠算、珠算式心算时的沉着表现,令人叫绝。一年级的小学生潘雅兰是个秀气的女孩,拨动算盘时透着灵巧劲儿,回答答案毫不含糊。 2009年,大位小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200余名来自程大位家乡的孩子们有幸在这儿学习这门技艺。从学前班、低年级的常规普及教学到高年级的特长班强化教学,大位小学为传承这门技艺,制定了系统的传授方法,传承技艺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