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徽州区潜口金紫祠,徽派古建技师正对雕刻精美的大殿斗拱进行替换、修饰和复原。为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徽州区筹资25万元对金紫祠进行全面抢修、保护和开发。(曹晓东、晓敏摄)
近日,文化部批准通过《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6月1日正式实施。两条文化生态发展轴、9个文化遗产密集区、14项重点项目构筑立体化实验区。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规律、项目分布及徽州现存的地缘文化生态格局,构建了祁门、黟县、休宁县、徽州区、歙县以及绩溪县、徽州区、歙县、屯溪区、休宁县两条文化生态发展轴;屯溪、徽城、岩寺等九个文化遗产密集区;徽州民歌、祁门傩舞、新安医学、徽菜等14项重点项目。总体规划突出整体保护的原则,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围绕保护徽州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依托的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规划,有效复原文化空间。在保护方式上,总体规划针对不同文化项目的表现特征、生存状态、传播途径等属性,设计了资料性保护、馆藏性保护、展示性保护、传习所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原真性保护六大保护方式。
2008年1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由文化部批准设立,包括我省黄山市和绩溪县。《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09年启动。 2011年至2015年,我省将优先开展最能体现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和濒临灭绝、亟待保护的重点项目保护工作;扶持一批群众基础好、市场价值高的非遗项目,促进保护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建设时间将延续至20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