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地处安徽南部,县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11个乡镇,76个村,5个社区。绩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和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接力城市;绩溪地处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黄山山脉与天目山脉的结合带,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生态环境优良,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全县经济发展,200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环境优先”发展战略,在充分总结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以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以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启动了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有力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生,严格按照国家生态县标准和条件,全面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
一、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一) 强化领导,着力推进。生态创建,加强领导是关键,落实责任是根本。县委、政府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写进县委全委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高品质的生态作为绩溪最重要的“本底”,打造核心竞争力,明确生态县创建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为全面加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县创建国家生态县攻坚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下设指挥部办公室和7个领导小组,分别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兼任组长,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办事机构。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环保和创建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和调度创建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签订了生态创建目标责任书,并将生态创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明确规定乡镇在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环保和创建工作位于前三名的给予重奖,考核第一名的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直接认定为优秀公务员,有效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全县人民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2009年7月26日,在生态县创建的关键时期,在上级环保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组织召开高规格的创建攻坚大会,进一步分解和强化创建责任,有力促进了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二)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生态创建必须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我县2004年初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规划编制小组,立足科学性,强调主导性,突出地方性,关注社会性,高起点编制了《绩溪生态县建设规划》,委托安徽农业大学专家进行修改完善,通过省环保厅评审,2005年4月由县人大审议批准实施。《规划》在对我县基本县情、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环境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生态县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和推进措施,从城乡布局、产业发展、总体风格、建设形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方面,规划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十大重点工程。同时,配套编制了《绩溪县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方案》、《绩溪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绩溪县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等规划,在“三区一廊”(火车新站新区、生态工业园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和登源河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布局规划中,专篇设计了生态建设。全县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也都编制了本区域环境规划或实施方案,建立了层层分明、相互配套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目前正在科学规划,广征意见,编制《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切实做到了规划先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扎实,为科学创建、依法创建绘就了基本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全民动员,整体推进。为了把全县上下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把各种社会力量凝聚起来,我县紧紧围绕打造“活力绩溪、生态绩溪、魅力绩溪、品质绩溪”,制定了生态县创建宣传方案,将创建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及相关知识作为重点,利用各种载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报道,切实把创建过程变为进行生态教育和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过程,使生态创建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自觉约束社会行为,自觉关心绩溪发展,自觉激发创建热情。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设立宣传专栏;在城区主要路口,公路干道设立创建生态县大型公益宣传广告牌;编发生态县创建相关知识读本和简报,广泛宣传生态知识,报道和交流创建动态;举办报告会、培训班和生态创建知识讲座;在全县中小学开设生态课;每年坚持开展“环保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土地日等开展公众咨询演讲、少儿书画比赛、群发创建短信息等主题活动,大力营造“人人保护生态环境、个个参与生态创建”的浓厚氛围,使全民思想热起来,上下左右动起来,市容、市貌靓起来,创建热情高起来,切实做到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动绩溪生态建设大提速,文明创建大攻坚,城乡环境大改善,整体形象大提升。
(四) 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生态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按照国家生态县创建职责分工,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成资源共享、信息互补、通力合作、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部门之间努力形成目标上的共同关系,组织上的集合关系,工作上的协调关系,感情上的交流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联动效应。一是明确和分解创建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做到“认识上提升层次,责任上提升境界,工作上提升水平,推进上提升质量”;二是执行和强化工作调度制度,针对创建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由县攻坚办牵头,及时组织召开调度会,严格做到工作调度细,工作安排实,工作推动快,工作效果好;三是坚持把生态创建作为部门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作为部门领导的考核指标,坚持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推动生态创建。
(五) 铁腕整治,优化推进。县委、县政府提出,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推进生态县环境整治,着力建设生态县。一是以严格把关为己任,对新建项目充分调研,把握生产工艺和污染物产生关键环节,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入境,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二是以严格执法为手段,不定期开展“环境执法、污染整治、宣传教育”专项行动和环保“绿剑”行动,对违法排污、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实行严厉处罚,责令停产并挂牌督办。2010年下半年,我们对全县所有企业排污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并实行全面监控。三是以有效监管为目标,对入园企业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落实环境安全责任,对在环保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明确专人跟踪,限时督促整改,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同时建立环保巡查制度,保持环境安全高压态势。四是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坚持把优质服务贯穿于环境执法的全过程,对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实行“零关系办事、零距离办公、零利益服务”,同时为企业聘请环保技术顾问,对企业出现的环保问题及时进行座谈分析,把脉问诊,制订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六) 完善机制,保障推进。首先,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在机构改革中,县委、政府将县环保局由原来的直属事业单位提升为政府成员部门,扩充了机构编制,先后为环保部门配备了5名环保、法律专业急需人才;在县生态工业园区成立环保分局,在各个乡镇成立了生态办公室,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其次,不断加大投入。将环保执法和生态创建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并逐年增加,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添置更新现代化的环保现场取证设备,环境监察、监测硬件逐步完善。与此同时,通过政府自筹、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公益林保护建设等重点领域和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为加快全县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的请示汇报争取省环保厅、省环境科学院的支持,聘请专家顾问,为我县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把脉问诊,借力高层次智力资源,加强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后台。
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七大工程
在国家生态县创建中,县委、政府立足于把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发展,把生态资源作为资本来运作,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效统一,突出抓好七大生态工程建设,继承传统,立足创新,初步探索走出了具有绩溪特色的社会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一) 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重点发展蚕桑、畜牧养殖、经果林、徽菜原材料、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推进生态高效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培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政策鼓励等手段,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引导发展、扶持壮大和引资建设了一批集产、加、销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带基地的作用,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延伸“产业链”,完善“利益链”,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全县已形成了“五大”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全县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基地发展到30多万亩。同时,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方案、一个合作社”的模式,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0余个,会员达到4000余人。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相继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推进年、农业标准化提升年活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制定各类地方标准8个,采用国家、行业生产标准65项,1家企业通过HACCP、10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建立了县级菜市场蔬菜农残检测站,每天都对蔬菜品种进行取样检测,抽检合格率98.6%。三是大力推进品牌化。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品种,优势品种,开展品牌认证工作。几年来,全县先后有3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县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基地发展到30多万亩,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茶叶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金山时雨”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绩溪黑猪”成为皖南黑猪系列入国家地方品种保护目录,“山里佬”山核桃、“徽岭山居”吊瓜籽获首届省十佳特产。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2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
(二) 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工程。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为宗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和“公益林保护工程”,扎实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2005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1057万亩,封山育林3.93万亩。全县国家级公益林达到26.1万亩、省级公益林达到9.88万亩。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经济,组织实施了“236竹林丰产增效示范工程”、“358山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大力推行混交营林模式,全县竹笋两用林17万亩,建立2.2万亩毛竹和天目早竹两大特色竹林丰产经营示范基地,产值超亿元,亩均收益达600元;建成3万亩山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县山核桃达到10万亩,产值1.26亿元;积极发展油菜产业,油茶面积发展到5500亩,油茶籽总产达到1000吨。大力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编制实施了生态功能区划和清凉峰保护区建设规划,清凉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获专家会议全票通过,并顺利通过了环保部国家卫星遥感中心现场核查。
(三) 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县,环保为先”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先后否决了“两高一资”项目30余个、总金额达20多亿元;关停了飞奔公司、水泥厂、黄山水泥厂、力达纸业等一批污染大、产能落后企业。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着力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新建污染治理设施100多台套,县城市污水处理厂、龙川丝业、花神丝绸、黄山恒久链等27家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全县40家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ISO4000环境管理认证。为节约资源、便于管理、循环发展,我县经过批准,高起点开发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3.45平方公里,已建成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目前入园企业116户,其中70户投入生产,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2亿元,上交税金1.61亿元,初步形成不锈钢制造、机械电子、丝绸服装、汽摩配等产业集群。近年来,县委、政府按照“三区一廊”发展战略,提出了集约经营,提升产业循环发展要求,生态工业园区从以“快”为主向以“优”为先转变,从粗放型向品质和效益型转变,从单纯的经济效益向社会、环境责任并重转变。目前县委、政府已全面启动了生态工业园扩园升级各项工作。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兴能源产业要求,我县正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无烟工业,总投资82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顺利启动。
(四) 实施生态旅游工程。多年来,县委、政府坚持“青山绿水、徽风古韵”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工程,决心将绩溪打造成长三角的后花园。一是立足科学谋划,积极编制各项旅游规划。先后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立足于全县旅游开发一盘棋,编制完成了《绩溪县旅游总体规划》、《古城旅游发展规划》、《龙川旅游开展总体规划》等总规、专规、详规、控规,有效地促进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二是加大项目建设。重点实施了龙川、小九华、龙溪、江南第一关、障山大峡谷等景区旅游项目建设。三是强化科学管理,将生态观念融入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景点先行保护起来,严禁在景区乱搭乱建、乱排乱倒,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自然风景人工化、风景名胜城镇化。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提倡与自然友好、与环境协调的旅游活动方式,注重对管理者生态责任和生态良心的鞭策开发对旅游者生态道德教育和环境意识培育。进一步加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按照旅游“六要素”要求,落实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措施。四是狠抓宣传促销。抢抓上海世博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上海世博纪念册》上制作了绩溪旅游专版,组织了绩溪旅游产品走进上海市民活动,发放绩溪旅游宣传册页;积极参加在浙江义乌举办的旅游推介会和交易会,展示绩溪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优势。五是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县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利用民间资本、争取项目扶持加快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亿元,开发景点景区14个,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2009年,全县旅游接待量12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今年上半年旅游接待人数达81.5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综合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30%,全县旅游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实现了双适应,双和谐,双发展。
(五) 大力实施水土资源保护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和确保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土保持与水源地保护工程。按照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总投资620万元,先后实施完成了仁里、龙川溪、方家湾、东山等4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成水源涵养林5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平方公里。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设施,切实加强水质监测和执法检查;投资1134万元,加快饮用水源建设,完成工程建设45处,解决了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400万完成23座水库的排险加固任务;投资2500万元,加强生态水环境建设,启动实施了城区防洪工程;注重保护资源,瀛洲镇、金沙镇总投资6444万元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实施项目55个、新增耕地69.16公顷;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组织开展了胡家至莲坑地区萤石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投资2780万元,按照“排险、复绿、造地”的要求,实施了龙川停采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绩溪地处新安江源头,近年来,我县坚持严格掌控境内水源污染,保护新安江水质,确保下游群众饮水安全。
(六) 大力实施生态人居工程。绩溪县依托优质生态基础,结合生态环境和“细胞”工程建设,通过合理布局人居空间,塑造田园品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点、线、面相互结合的生态景观,建立起城乡一体、温情温馨、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节能、节材、节地建筑技术,推进和谐广场、祥云广场、东山公园、西区公园等城市生态休闲文化场所建设;在全省县级首家同时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并投入使用;大力实施城市市容市貌工程建设,完成扬之南路、锦屏路等绿化亮化工程,城市绿地面积达到27.2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绿地率达到35%。今年在城区所有路段更换了300多个崭新的垃圾桶和果皮箱,并明确了卫生保洁责任路段和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全面整治老城区背街巷道为重点,狠抓城区环境整治,整治面积13.9万平方米,整治率达90%以上,对老城区主要街道进行徽派立面改造,完成了建材城、商贸城、步行街、适之街等旧城改造项目和棚户区改造;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推进环卫保洁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建成了省级新农村示范点22个;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20多个,垃圾综合处理场5个,焚烧炉19座,日处理垃圾60余吨,“户集、村运、乡镇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脏乱差”现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对农村生活污水采用集中式或分散式人工湿地及氧化塘等方式进行有效处理,在仁里村建成全市第一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探索出了“经济适用、便于管理、效果良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新模式;投资120万元的临溪镇临溪村集中式污水处理中心已经省环科院规划设计,预计本月底启动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细胞工程,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饭店和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还有9个乡镇已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正待验收批准命名。全县已有省级生态村8个,市级生态村76个,全国绿色学校1个,省级绿色学校3个,市级绿色学校5个,省级绿色社区1个。
(七) 大力实施生态文化工程。我县坚持依托自然优势,发掘人文景观,使地脉和人脉交融,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融入文化元素,实施生态文化工程。深入开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全面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突出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民居、古道、古水口、古桥等生态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积极开展国保和非遗申报,投资建设博物馆、徽文化广场,挖掘和弘扬具有徽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土特产品、饮食风味、生活习俗等文化形式;构筑起引导人们实行低碳、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文化体系,倡导从节能、节水、节纸、节电做起,激励公众弘扬生态文化的积极性。在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办公场所设立“绿色办公、低碳生活”宣传牌,划定无烟区,广泛采用节能办公设备,使生态伦理标准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重点加强对图书、音像、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实现文化产业生态化;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奥运火炬传递、徽菜美食文化节、油菜花节、安苗节等富有传统色彩的生态文化活动,组织市民结合文明县城创建走上街头,促进文化产业社会化。
三、坚持标准,生态创建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县目标要求,我县创建国家生态县五项基本条件基本达到,其中9个全国条件的生态乡镇已上报,正等待国家环保部验收批复。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的要求,对照山区经济欠发达县考核标准,创建国家生态县22项建设指标已全部达标。《绩溪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的59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全部实施,完成总投资16.2772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0%。我县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县,产生了巨大的绿色效应,实现了项目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全县城乡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态意识逐步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产业逐步壮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2008、2009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
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生态建设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生态县的内在动力,领导新型产业蓄势待发,传统产业华丽转型,机械等五大产业也开始向生态转型。生态农业围绕“农”字下功夫。培育了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创立了“山里佬”、“金山时雨”、“绩溪黑猪”、“徽岭山居”等一批生态农业品牌生态林业围绕山字做文章,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经果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75.5%;生态工业围绕“新型”上台阶。发展清洁生产,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旅游业围绕“特色”拓思路。全县生态旅游得到迅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齐头并进,2009年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3.8%。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生态创建的兴奋点。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县自然保护区、公益林、饮用水源地等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1平方米;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项目实施,通过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好“增量”,腾出“容量”,管住“存量”,削减“排量”,控住“总量”,通过突出“五个量”的总特把握、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污染排放量“双下降”,符合国家生态县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1.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7%。全县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标准之内,境内河流水质优于地表水二类标准。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5亿元,是2004年的2倍,年递增11.9%。全年财政收入3.8亿元,是2004年的4.74倍,年递增3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8亿元,是2004年的5.74倍,年递增41.8%。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23元,是2004年的1.75倍,年递增11.9%。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高开高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三类县第二,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三类县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居全市的第三,全省三类县第二。由于环保投入不断加大,环保设施更加健全,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3.52%,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8%。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近年来,在上级环保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生态县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尤为可喜的是,由于县委、政府每年都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创建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和培训,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形成风尚,生态修复成为共识,生态创建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可,从而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然而我们深深知道,生态创建永无止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应该成为长期不懈坚持的战略工程。我们真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按照你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县生态创建工作,高标准建成富民强县、青山绿水、徽风古韵、安居乐业的国家生态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