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六个必须”总结60年来中共自身建设实践宝贵经验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巩固、加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使党的执政基础稳如泰山、坚如磐石,是新形势下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一个重要命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定于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六个必须”。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
这“六个必须”,高度凝练而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60年来在自身建设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启迪。>>>详细
时代呼唤"开放式"党建 基层党建应打破分割统筹发展
新时期基层党建应打破分割、统筹发展、开放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党建方式面临着新挑战。《瞭望》新闻周刊日前走访调研了解到,许多地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统筹党建资源,探索“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机制,打破地域、时空的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促进各种要素间的流动,有利于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初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基层大党建格局。>>>详细 中共党建面临新使命:须满足民主需求根治三大症状
党员队伍在规模扩大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质量,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
一个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在领导13亿中国人奔向富裕文明的征程中,如何不断破解自身建设难题,如何不断展示自身建设的活力和魅力,如何不断整合社会认同,如何不断制度化巩固执政地位,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专门研究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予以回应。这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事关执政、事关中国,也事关世界。有理由相信,拥有28年革命历史和60年执政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收获执政辉煌和自身建设辉煌。>>>详细
网络不应成党建“盲区” 中共基层党员期待党建创新
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导入基层党务管理,是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党员人性化、精确化管理,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已给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来超乎想象的深刻变化。这种影响力同样体现在党的建设之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沪渝苏皖等地采访时了解到,不少基层党组织顺应时代潮流,将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党建活动中,各种依托新技术的党建创新在基层层出不穷。
随着3G等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移动电话、电脑等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应用会进一步升级。多位受访的基层党员干部认为,今后党的建设和新技术的融合“共生”度,将进一步增强。如何看待和把握这一新趋势,既是新时期党建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更是一个重要的新机遇。>>>详细
专家:中共转型仍任重道远 要用民众认同感巩固执政地位
执政转型新起点:在“带有危机性质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尤其是党内民主建设,需要加速推进
人民当家作主,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的确会有一定的削弱,但权力的削弱并不是党的领导力的削弱。领导不是靠行政权,而是靠自身的吸引力,靠人民群众自觉认同。取得政权之前的革命时期,正是这种吸引力使我们党具有很强的领导力。而执政后最大的毛病就是离开了行政权往往就不会领导,这也是过去一切重大弊端、一切挫折的根源。>>>详细 从社会焦点看干部选任着力点
社会转型期的干部选任工作已经被摆在了“全社会的聚光灯”下,需要以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来取信于民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追踪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除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继续受到社会关注外,被提拔干部的年龄、学历、背景、身份等“自然因素”也受到非常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干部选任制度上的新探索,也同样容易成为全国舆论焦点。 >>>详细
新津基层党建的“三种力量”
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自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潮席卷中国农村后,“三偏”问题逐渐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结构普遍面临的最大困难。
“郡县治,天下安。中国农村的发展与稳定,关键取决于基层党组织对群众要有吸引力,内部要有凝聚力,整体要保持战斗力”,新津县委书记孙建军说,“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就是要努力追寻和实现这‘三种力量’。”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