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是中华中原文化的厚实积淀,宋以后汉民族民间社会生活实态的生动再现,是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特色板块的徽州方言,不仅带有鲜明的徽州地域特色,成为徽州社会风俗习惯的突出表征,而且积淀了丰厚的中华远古文化内容,成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活化石。
徽州方言以其地域的特殊性和文化的承传性,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汉代许慎就已注意到“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言通于古”,特别从语言角度提到了徽州地域和中原文化的关系。宋代皇宫就有关于徽州方言象“鸟语”一样引起人们关注的记载,王安石过徽州时在诗中也特别写到徽州方言的特点:“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对徽州地域不同一般的方言现象作了特别的描写。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徽州黟县人朱俊声、民国语言学家刘半农、魏建功、罗常培等都对徽州方言有专门的研究和论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的平田昌司、语言学家赵日新、孟庆惠等先后出版了徽州方言研究的专著。徽州方言和普通话有较大差别,而且是一个内部复杂多样而又有共同规律可寻的地域土语群,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徽州记忆,徽州方言已成为徽州学的重要学术研究内容。
方言作为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现代化加速、汉语方言急速变化、趋于萎缩和衰亡的情势下,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有必要加强方言的保护和研究,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的“绿土”。方言是一种地域特色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拯救方言就是拯救地方文化。
设立包括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内的十个民族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和保护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徽州方言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和拯救徽州方言,有利于防止徽州文化生态空间内涵的缺失。
因此,立足于徽州方言发掘研究的基础,探索对徽州方言的保护和利用,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子项目,重点发掘抢救各类代表性徽州方言资料,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和复活特色徽州方言,丰富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确定和保护徽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结合徽州文化旅游,探索徽州方言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根据目前徽州方言遗存的现状,一是急需通过全面的田野调查,摸清现存徽州方言土语群的各类主要代表内容,抢救性发掘濒临灭绝的特色徽州方言;二是确定徽州方言传承代表人;三是探索徽州方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在开发利用上力争突破。
2009.4.12
参考文献
赵元任、杨时逢:《绩溪岭北方言》 载《史语所集刊》36本上,1965年
魏建功等:《黟县方言调查录》 载《国学季刊》4卷4期,1935年
罗常培:《徽州方言的几个要点》 载《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52期1934年8月
黎锦熙:《汉语发展过程和汉语规范》 1955年
赵日新:《徽州方言研究》
孟庆惠:《徽州方言》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江声皖:《徽州方言探秘》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平田昌司:《徽州方言研究》 [日]好文出版1998年
金家骐:《关于徽州方言研究的几点思考》 载《徽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王福堂:《徽州方言的性质和归属》 载《中国语文研究》2004年第1期
《拯救方言就是拯救地方文化》 载《光明日报》2008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