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之乡,安徽绩溪县创办的全省第一家大专体制的“徽厨技师学院”,即将走出第一批毕业生,且在当前就业艰难之际,该学院全部毕业生还没到发放毕业证就被全国有名的餐厅竞相定聘一空。
该学院领导说,这反映了政府和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这是笔者在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厨之乡、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之称的安徽省绩溪县于2月28日在北京安徽大厦隆重举办“2009北京·中国徽菜之乡(绩溪)美食文化周”了解到的。
这是继2007年和2008年的美食文化周之后在安徽大厦举办的第三届美食文化周。
饮誉中外的中华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千年古邑绩溪是徽菜的发祥地。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淳朴的民风习俗,孕育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徽州菜系,并以其“讲究用油用色而重火功,擅长烹调山珍野味,善于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著称饮食市场。
绩溪旧属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绩溪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供奉祖灵,祀神礼佛,民间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供品,最典型的是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年复一年的酬神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家族所精心烹制的各类各式供品的同时,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绩溪徽菜如果固守于民间家厨中,就无法取得市场的认同,更不可能跻入中华八大菜系之列。明清间徽商中的徽馆业的发展,为徽菜推向外部世界找到了市场依托。早在宋代,就有绩溪人设肆长安;清乾隆间,徽班晋京,绩溪徽厨伴入京都,徽州菜馆业始称“徽馆”。清代,绩溪徽厨随着徽州土特产品进入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上海、南京一带重镇;清末,扩展到武汉三镇;民国间,开拓至四川、湖南、广西、云南、 贵州等西南各省,直至越缅边境。建国后,部分从上海迁徙河南、山西、甘肃等商埠。以晚清以来的不完全统计,绩溪徽厨于全国14个省、市开办了徽馆在600家以上。建国初,从业者占全县总人口的12%。
清代,在现今的“八大菜系”中,是绩溪人最早将徽菜打入大上海,并独领沪上风骚数十年;武汉的绩溪徽厨曾为毛主席烹制武昌鱼而名著海内外;北京徽厨为邓小平烹饪鲭鱼划水受到好评;波恩的绩溪徽厨为德国总理科尔烧制徽州名菜名点,更让这位美食家对中国饮食文化刮目相看。
由于绩溪徽菜源远流长,徽厨艺技精湛,徽馆享誉四海,2005年9月,经市、省、全国烹协专家严格考评、认证,绩溪荣膺“中国徽菜之乡”的冠名,并于200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徽厨之乡”。
为做大做强徽菜产业,绩溪县委、县政府努力做好徽菜这篇大文章,把徽菜业的进一步开发纳入“十一·五”规划。积极依靠科技和市场机制,把徽菜打造成从厨师培训输出到原料生产、批发市场建设、产品商品化、标准化的富民工程。可以预见,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将把绩溪县徽菜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此次美食文化周和前两年相比最大的最化是在菜肴上作了较大的变革和创新,共设有风味冷菜、特色点心,创新徽菜、民间徽菜、田园时疏、传统徽菜和牛年牛宴等多种菜肴,在保留了“黄山臭鳜鱼”、“黄山双石”、“胡适一品锅”、“绩溪干锅炖”等原有传统徽菜的基础上,增加了如“酥鱼毛豆腐煲”、“竹鸡野香菇”、“老村长下酒菜”、“牛年发财羹”、“一掌定乾坤”、“牛年有鱼”等多种创新菜肴,所有徽菜的原材料甚至包括烹饪用水均来自于原产地安徽绩溪。在美食周期间,徽菜之乡的厨师们将向京城人民奉献传统而神奇的徽菜美味佳肴和纯朴而厚重的徽文化,安徽绩溪人民也真诚邀请京城的各届人士光临安徽大厦品尝地道的徽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