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徽州“万年不拔之基”
五谈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设立的重要意义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敏锐地看到了故乡徽州这块“东方瑞士”一样的美丽土地前景不可限量,呼吁人们要对徽州有一个“通盘的筹划”,最为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徽州“万年不拔之基”。这个徽州万年不拔之基,其实就是数千年来徽州先辈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所创造和累积的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古徽州历史上到了宋代基本完成了中原移民和山越土著的融合过程,以新安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勃兴促成了徽州宋时的文风昌盛、名臣辈出,靠文化的优势实现了徽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崛起。在进入明清之后,事业鼎盛的徽商贾而好儒,以丰厚的财力和文化的识力又实现了徽州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崛起。在徽州两次历史崛起中壮大、成熟的别具特色的徽州文化,承传中华主干文化之文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特定时段的典型代表。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社会和谐的民族精神。这种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数千年来徽州发展中的“万年不拔之基”,是徽州成为山青水秀、地灵人杰、社会相对和谐、让人称羡的“东方瑞士”的基础。
徽州文化这个徽州“万年不拔之基”,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实态存在。五六千个徽州古村落,“文物之海”、“文献之邦”的大量徽州物质文化遗存,流传千百年至今还活在徽州民间百姓之中的丰富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徽州民间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民风等等),这些实态存在,顽强地承传着中华文脉,构成了徽州文化的丰满肌体。由徽州名山秀水为代表的绝美自然环境和高密度、高品位徽州物态文化遗存、徽州活态文化遗存共同组成的徽州“万年不拔之基”,就是一个完整的徽州文化生态立体空间。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设立,对徽州文化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整体保护,这是对徽州文化肌体和文脉的整体保护,是对中华特色文化的保护,太重要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的年月对徽州“万年不拔之基”的损害和撬挖,让人不堪回首、惊魂扼腕。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赶英超美”,全民小高炉炼铁,古徽州大部分乡村水口的千年古木被一扫而光,那种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的美景而今在徽州已成稀罕之物。近几十年来,徽州古民居、古祠堂、徽州古建三雕成为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掠夺目标,盗买盗卖,疯狂拆毁,徽州文化遗产的破坏触目惊心,现在徽州大多数村庄已没有多少特色可言。新一轮“大开发”,徽州美丽的山川几乎成为到处是推土机轰鸣的“改造”工地,许多重要的徽州文化生态区块面目全非,徽州文化的文脉和肌理被重创,满目疮痍。
徽州肯定要“发展”,徽州肯定要进入现代化。但是,徽州的“发展”难道一定要以毁坏徽州“万年不拔之基”为代价?怎样才能既上“GDP”,又保护徽州“万年不拔之基”?怎样才是正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的当政者、我们的徽州百姓实在是要认真地思考了。
徽州是中华一块比较引人瞩目的地方。四十多年前陶行知认为它是 “东方的瑞士”;而今天徽州更让世人注目:徽州的黄山是中国的名片;徽州文化是中华儒学文化普世化的典例。于是就有了温总理两次对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重要批示,胡总书记党中央对徽州文化的特别关注;于是就有了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设立;于是就有了回副总理在婺源关于徽州古村落保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因此,我们决不能辜负党中央的关怀和厚爱,要把陶行知夫子关于保护“徽州万年不拔之基”的呼吁化作行动,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这一伟大工程中做些实事、做些好事,为子孙后代着想,要善待徽州文化遗产、善待徽州文化生态,保住徽州赖以持续发展的“万年不拔之基”。
2008.7.6于徽商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