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章首页>> 绩溪旅游 >>
|
顶 热 荐
|
[推荐]访上庄镇胡适故居
|
文章来源:王曙光 信息发布:义乌新闻网 时间:2007-06-04 点击:3262
|
赴皖南绩溪采风,文友们说,胡适故居不可不去,因为胡适与义乌籍杰出历史学家吴晗有一段很深厚的师生情谊。于是,我们便冒雨兴致勃勃驱车前往拜谒。 胡适一生思想深邃,博学而多才,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有人称他的神秀与出众,与千年古城绩溪的山水灵气有关。但不管怎么说,人文荟萃的上庄因为有了学者胡适,已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步入胡适故居大门,第一进前厅正中悬挂着一块黑漆横匾,由当代书画大师沙孟海题写的“胡适故居”四个大字赫然在目。据介绍,故居为胡适少年时代启蒙、青年时代结婚时的住所。1895年正月,5岁的胡适随母返回故里,入蒙馆就读。1917年,胡适遵母命返乡与江冬秀女士结婚。 在故居屋内中堂,挂着一幅胡适画像,在画的左上方题有十六个字:“一代英才,迷途堪哀,风清月朗,魂兮归来。”新居的砖雕木刻装饰及壁饰是清一色兰蕙为主体的图案,门壁上刻的10幅兰花图均为平底木雕。其中一幅上题有“兰为王者冠,不与众草伍”,也正是胡适学识超群、自命清高的写照。据说,先生一生酷爱兰花,以兰草的高洁自勉。晚年寓居台湾,思乡情切,曾作《希望》诗一首。诗中开篇就是“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后经谱曲,成为传诵一时的台湾校园歌曲。 故居橱窗里,我们看到了陈列着的胡适先生20世纪30年代作品集和其他书籍、手稿、日记、书信及胡适研究著作,其中一幅富有人生哲理的先生手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令我驻足凝思,先生不仅是潜心治学的楷模,也是待人处世的典范。 这时,胡适的侄孙、今年62岁的胡育凯走过来对我说,橱窗里还有叔公胡适之子当年从美国寄给他的书信,“我的名字也是叔公取的,育凯,意为抗战胜利,凯旋归来。”听说我来自吴晗故乡义乌,胡育凯眼睛一亮:“作为胡适的好学生,吴晗为人刚正,一生勤勉多学,当年在北大读书就深得老师器重,经济上受到其大力资助。后来,吴晗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听从老师的教诲,终取得不凡的成果。”上世纪30年代初,当吴晗还是清华历史系学生时,就已被史学界视作明史研究中年轻的希望之星了。这一来得颇早的学术名声,除吴晗个人的史学天赋之外,不能不感谢当年中国公学时期的校长、恩师胡适先生的慧眼青睐。一篇考证扎实的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以及《胡应麟年谱》,使胡适相信这个来自于浙江义乌乡村的穷学生,是大有潜力的可造就之才。他亲自作函给清华校长,请求给予吴晗以特殊的“关照”。 那个时候的吴晗,也对得起胡适先生的一片苦心。清华求学三年,吴晗在学界风头甚健,其学术才华和组织能力众所公认。到1934年毕业,傅斯年和蒋廷徽都抢着要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界新秀,清华破例将这个没有留洋经历的本科学生留校任教。吴晗在中国最高的学府取得了一席之地。 谈起胡适和吴晗的师生情谊,胡育凯满怀深情地说:“胡适曾多次对家人说,吴晗是个好学生。吴晗去世后,床头边亦留下了一幅恩师写的题字,‘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这足以佐证师生的一片深情。” 在胡适故居,一本介绍先生生平的小册子引人注目,触目皆是“国学大师”的字眼。而陈列的许多先生的警句格言,一路看过来,多多少少留有少许印象。我最为欣赏的先生的那段名言却并不在其中。先生于七十年前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对年轻人谆谆告诫:“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个人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我以为,这才是对先生思想的最好诠释! 我忽然想到,对先生的景仰应该是对先生思想的承传,而不仅仅是一种落寞的凭吊。先生一贯主张平等之人格,好为人师却循循善诱,为人为文平实质朴,如故乡山中的兰草自然天成。诚如他的墓志铭所镌刻的那样:“这是胡先生的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
责任编辑:
wdacxh17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