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退休老干部汪本铨的晚年生活
□记者:杨淳 文/图
核心提示: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今年86岁的市国税局退休干部汪本铨,退休后并没有让自己闲着,回到老家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后,他便开始着手编撰余川地方志等相关书籍,至今已主编出版《余川村志》、《余志链接》、《人文余川》,共计字数80余万字,并为民国五年版的《余川越国汪氏族谱》重刊。凭着一颗热心,用十多年的时间,汪本铨不经意间写就了一段人生传奇,也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徽文化守望者、传承人。
老骥伏枥 全心编撰地方志
这天,烟雨蒙蒙。一路踏着石阶路、石板路,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绕过一间间青砖黛瓦的人家,记者来到汪本铨老人的家中。房屋简单大方的风格让人感觉很舒服,走进厅堂,只见正墙上挂着一副行草题词“待人心地宽平厚,论道文坛博雅精”,并附文写着:“癸末秋月,余应邀参加余川村志编修,在工作中,有幸拜识了汪本铨主编,深感先生平易近人、治学严谨、不辞辛劳、潜心笔耕,有感于先生的高尚志德,值此余川村志付梓之际,特以程良骏著名诗句书赠致贺。”
“这是2004年《余川村志》出版的时候,一同参与编撰工作的编志专家邵之惠送我的。”汪老见记者看得出神,解释道。接着,汪老便就《余川村志》的编撰工作和记者聊开了。
原来在2001年元旦,汪本铨返里探亲,有一天在上庄镇一家古玩店无意间发现了一套民国五年版的《余川越国汪氏族谱》。而曾在乾隆八年首次编撰的《余川村汪氏族谱》早在1861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中烧为灰烬,所以这本族谱的再次出现让汪本铨觉得尤为珍贵。“族谱与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可是我们余川汪氏的族谱竟然被当作古玩出售,这就像是在出售我们宗族的灵魂啊。”回忆起初见《汪氏族谱》的情景,汪老仍然激动,他说,“我感到又惊又喜,惊的是怕古玩家终将把此谱卖掉,那么余川600多年的历史文化也就会因此失传;喜的是这本族谱完整无缺,具有可以续修的条件,而且被我发现了。”于是,当场汪本铨就与古玩店老板商定,要复印该《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并自下决心回余川定居,集中精力编撰一本《余川村志》。
“余川的文化历史一定要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然我们这一辈的人就对不起下一辈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汪本铨积极联系余川村委会、党支部,邀请编写地方志方面的专家来讲课,寻找志同道合的编者一同奋斗编撰《余川村志》。那段时光,汪老和同伴们每天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翻阅大量史册书刊来搜集、整理、查对资料。终于,历时三年的笔耕墨耘,2004年《余川村志》问世并首批出版发行600本。与此同时,汪本铨还为民国五年版《余川越国汪氏族谱》重刊260本,又为余川始迁祖六月胜公墓重修,为明末清初文化传播者采薇子墓重立。
随后,耄耋之年的汪本铨又继续编撰了《余志链接》、《人文余川》两本历史文化书籍,加上之前编撰的《余川村志》,三本书涵盖了余川汪氏家族历史、隔壁邻居村庄以及当地的重大历史事件、工商业发展、文化著作、著名人物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地人居住条件、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及成就,系统而全面,且颇具地方民间特色。去年年底,汪本铨又开始编撰《中国近代知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汪惕予传》,现正在积极通过书信、网络等多种渠道搜寻联系汪惕予后代,以获取和核实信息。
“我写这些书不为别的,一是退休后有事干,二是希望这些材料能对地方历史研究、对传承余川历史文化有点贡献。能圆满完成这一利于当代惠及子孙的文化工程,我也感到非常欣慰。”汪老说。
传承余川情 精心组建纪念馆
随着大量余川史料的丰富,汪本铨又萌生了开办余川名人纪念馆的念头。经过汪本铨的多方呼吁,汪华、汪惕予、汪静之、汪裕泰这四位当地历史名人纪念馆得以建成,并受到了当地村民们的欢迎。
细雨中,汪老带记者来到位于余川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名人纪念馆,四间简单的房屋内满溢着浓浓的余川文史:汪静之,“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与潘漠华、应修人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著有《蕙的风》等;汪惕予,我国知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曾在杭州西湖建著名徽派庭院“汪庄”;汪裕泰则以享誉盛名的上海汪裕泰茶庄著名;越国公汪华则被视为“古徽州第一伟人”。
“从上庄镇景区导览图上看,有石家的棋盘村、魁星阁,旺川的太平天国壁画、曹诚英墓,上庄的杨林桥水口、胡铁花宅、胡适故居、胡开文纪念馆、花门楼古民居等十九处景点,可偏偏遗憾的是同在一个镇上却没有我们余川村的一个景点……”汪老说,他希望余川多彩荣耀的历史文化能得到更好地展现和传承。“恰好《余川村志》、《余志链接》、《余川越国汪氏史记》等大量的史料内容丰富,完全可以开办名人纪念馆来荣耀余川,而余川汪氏宗祠遗址几经更用,现在一直空着,虽然内外杂物丛生,但地方仍然十分优雅,有了史料、有了宝地,我们便开始着手建立名人纪念馆。”汪老说。
汪本铨说:“四个纪念馆建起来以后,可以组织我们村上的群众去走走、看看,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让他们看出一个名堂、看出一个感悟,自己得到教育也进一步去教育自己的后代,大家共同将余川的历史文化延续下去。”
徽山深处藏墨客,一片丹心传文史,耄耋之年的汪本铨还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锻炼身体、种菜劳动,合理饮食起居,保持健康心态,为的就是能有更好的身体、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把当地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开来。“真的是喜欢这个事,所以就有热情,也更乐在其中。”汪老笑着说。
后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喜爱钻研徽文化,并致力于传播徽文化的汪本铨用他的实际行动生动地演绎了这句话。“我把我所学的、所知道传给每一个人,把我们村上的历史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就是我的想法,我这一辈子也就满足了。徽州文化很重要、很可贵,我们必须把它传承下去,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事,也是我一生的愿望和幸事。”汪本铨如是说。(责编:汪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