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昌村的“抬汪公”活动。
本报讯(记者周强 特约记者吴东俊 摄影报道)3月8日,安顺市西秀区吉昌村举行“抬汪公”活动,上千人共同庆祝“屯堡抬汪公”。这一民俗去年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当地的“抬汪公”又称“抬阁(屯堡抬亭子)”,该项迎春活动沿袭了600多年。当天,人们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
据了解,“汪公”是屯堡人信仰的“神祇”,几乎每个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庙,对“汪公”的敬拜在屯堡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显示,“汪公”名汪华,安徽绩溪人。相传在隋末唐初时,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众生命,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并世代敬拜他为神祇。一般认为,安顺屯堡的这个习俗是安徽的屯田军民从家乡带来的。现在屯堡人中,“抬汪公”习俗只有大西桥镇的鲍家屯、吉昌屯、狗场屯时兴,分别在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和十九三天举行,其他屯堡村寨只是在正月十六到汪公庙祀奉。
2014年7月16日,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抬阁(屯堡抬亭子)”入选。
又讯 3月8日正值农历正月十八,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屯村举办了传统的“抬汪公”民俗活动,原汁原味的民间习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看。
每到“抬汪公”的时日,人们会把红面长须身穿官袍的“汪公”从平日香火侍奉的“汪公庙”里请出,端放在一个红锦缎扎成的轿子里。由村里最有威望的长者在前面带路,轿前有仪仗队鸣锣开道,轿后跟随高妆彩车、莲船、地戏队,顺着村里的主要街道逐家而过,汪公的神轿每经过一家门前,这户人家要燃放鞭炮,用香、烛供奉,随后又抬到下家,最后绕村一周后送回庙里。
据了解,“抬汪公”是屯堡人祖辈传承的重要盛典,以纪念先祖“汪公”,这个沿袭了600多年的抬汪公迎春活动充满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既展示了屯堡村寨独特的民间文化底蕴,表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又丰富了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