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阳春,相约桐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路欢歌,豪情满怀; 桐坑胜景,群峦叠翠,怪石丛生,瀑布飞流,泉水叮咚,脱俗超凡。 ——题记 上篇 重访桐坑源 沿着位于桐坑水电站旁的古道,拾阶而上五百米的山腰处便可见一小水库静静地被群山环绕。周边松风竹韵,水面上荡漾着春绿,倒映着游人的身影。 再沿水渠小路溯源而上,步移景换,桐坑源大峡谷尽收眼底:只见溪流宛转,山石如鬼斧神工雕砌过一般,突兀林立,与溪水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穿红挂绿的游人背着背包在岩石上欢呼跳跃,在溪水中跋涉,赞叹大自然的秀美,更为山水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和一份活力。 我们行走在从竹岭进荆州的古道,览重峦叠翠,聆溪水絮语。置身其中,心中悄然而起的是一种身为“自然之子”的惬意,它使我们变得更纯净、更真实,更懂得珍惜、更容易感悟快乐,这兴许就是户外运动的魅力吧。
与“爱人”重逢 桐坑之游对我而言,更别有一番感触涌上心头。因为这条古道自我读初三到高中毕业,整整走了三个春夏秋冬。置身其间,每一投足,仿佛能重踩到往年的屐痕。眼前的景物是这般的熟悉:潺潺的溪水,满山的毛竹,清新的空气,一切都透出一种宁静、安逸,仿佛时间也在此刻定格下来。重逢此处的一草一木一石,仿佛见到离别已久的爱人,竟然令我感受到久违了的怦然心动!是的,看风景就像是谈恋爱,邂逅憧憬已久的精彩便会让人情不自禁。 “仙人床”的传说 顺着水库的泄洪渠再走上三、五分钟,一挂小瀑布会让你眼前一亮。这里常年水流淙淙,流水冲击河床上的花岗岩,溅起浪花朵朵,发出悦耳声响,颇能让人出神。小瀑布的周边是原生态灌木丛。百年古树,裸露的根茎宛若游龙;倒垂的藤蔓,神似凝固的飞瀑。 从小瀑布处转过两个弯道,就能看到峡谷中的河里有一巨石——“仙人床” 。巨石上长有一棵小松树。传说成婚男子站在小路上往巨石上投石块,如果石块落在巨石上,妻子今后就生儿子,否则就生女儿。神奇的传说大多只是古人思想观念的一种折射,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且作茶后笑谈罢了。 峡谷中因形冠名的还有“仙人屋”、“仙人棺”、“仙人石” 及“三叠石” 、“飞来石”、“石狗熊”等。皆是万千年来自然力的磨砺,造化出大峡谷中各具其态的景观群落。 骑“天马”回家 从“仙人床”走上五里地,便可见到一处奇特的瀑布,水流从形似白马的岩壁上飞泻而出。据当地百姓说,此悬崖为白马所变,水流时急时缓,隔几秒就“哗”地涌起一堆数米高的白浪,随即便如一匹白练,高高扬起后又倾洒而下,然后归于平静;几秒钟后再度出现,反复不止。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通俗有趣而又形象化的名字:“天马撒尿”。其实,这是一处难得一见的“间息瀑”,落差约百米。而更为可观的是,伫立瀑布右侧的观虹台上,每当阳光照射时,就会看到一道彩虹显现在瀑布中。一动一静,一虚一实,彩虹与瀑布便成为桐坑源峡谷的两大奇观。睹景思情,眼前浮现出我三年求学时在此逗留的画面,每逢节假日回家,都情不禁地在此骑上“天马”傲游,尤其是三五成群玩耍时,总要玩得天色昏暗,才仰天高喊: 我们骑马回家了……喊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徽杭古道”又一条 从“天马撒尿”瀑布处走上百米,路分两条:一条通往经逍遥到浙江的一条鲜为人知的“徽杭古道”。沿途山峦叠嶂,山泉澄澈,植被丰富,环境极其优美。古道上,我们还巧遇了一对从上海慕名而来、访幽探古的情侣,小两口徜徉古道,留连忘返。另一条路可过小石桥拾级上“竹岭”。“竹岭”是荆州未通公路时的古道,全用石板铺成,据说有“九九八十一弯”。半山腰上还有个路亭,名“石松亭” ,系已故绩邑名绅胡钟吾出资兴建。此亭1991年重修过,亭内的竹岭碑记上面还刻有修路时捐款人的姓名和数目。小憩路亭,骋目远眺,清晰可见(海拔1065米)竹岭的旖旎风光…… 我们的归途选择了与来时不同的路线,从新开的水泥公路徒步而返。此时,凉凉的山风吹拂着脸庞,让你疲乏顿消,神清气爽;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身上,总有一丝贴心的暖意难以言表…… 往返的路线不同,景色也各异。此时不断闯入你视野的是峡谷中那水流侵蚀的画刻、风化剥蚀的神工、重力崩塌的塑造,还有那丹崖的阳刚与碧水的阴柔,构成一幅幅慑人心魄的绝美图案。从十里峡谷散落的岩石群堆积状态不难想象,曾几何时,这些巨石从山崖上断裂崩塌,那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该是多么地令人惊心动魄! 桐坑峡谷之游给我的印象是:峡谷缘石而美,石由山而峻,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下篇 又见桐坑村 母子连心滕 说话间,我们重返来时的起点——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桐坑村。村口石拱桥桥下绵延而去的便是数十里的大峡谷。在村子的前后各有一个水口,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首尾相互相应,凝重如山,柔情似水,蕴藉着山民多少希冀和梦想。而在村尾,有一株古树——母子连心藤,分不清是藤缠着树,还是树抱着藤,藤树相偎相依,犹如山外的游子深深地眷恋着桑梓:不论走得时间多长、离家乡路途有多遥远,逢年过节总会回到母亲的身边。 人文在自然中灵动 在老徽州游走,每到之处拜访一下村落的古祠堂,已成为我的习惯。桐坑村的著名的胡氏宗祠便座落在村中央,祠堂大门两侧是一对端坐着的花岗岩石狮。宗祠前是小巧玲珑的鱼塘,水清见底,游鱼可数,宗祠四水归堂,透过天井,能见蓝天白云、青山远黛。祠堂正梁上悬一牌匾,曰“达德堂”。 拜谒过宗祠,来到中学校长胡社顺的老家,三间屋带厨房一字排开。庭院很别致,院内泉水叮咚,溪流轻咏,水中小鱼或倏忽往来,或寂然不动,窃窃私语。走出后门数步,环境清幽,了无尘滓。游人可挖笋、掘兰、挑野菜,也可择竹园一角而坐,展卷细品,漫步书香,可谓清泉洗心、悟人性灵之胜地。 原生态中的现代文明 桐坑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其沿袭至今的古风古韵。之所以说其原始,最直观的印象是全村房屋还基本保留着的古民居风貌。若不是少数改建民房平台上安装的电视接收天线和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从室内飘出来的音响声和偶尔响起的电话铃声,你如果不呼吸这些原生态中的现代文明的气息,不觉察到这些现代文明的符号,你恐怕要起时空倒流的错觉——然而,逝者如斯夫,现代文明正在悄悄改变着这个村庄以及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原生态绝美的风景与那份令人痴绝的宁静也在随时间流逝。如今的桐坑村已是人来鸡犬不惊,而桐坑人也似乎习惯了外人经常性的来访,从未因此而放下手中的活儿,任凭游客走家串户,拍照摄像,仍在心中恪守着往日的那份宁静。
美哉桐坑源 收笔之际,十分感谢挚友胡俊华全家,促成今天三十位同仁结伴回归自然之旅,在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纵情山水,感悟山水,寄情山水。让我们看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那份美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那份大气;让我们领略到了“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展云舒”那份超然;这又是一次壮美的山水之旅,白云在袖,山水藏胸,让心灵接受宁静幽深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洗礼。辞别时,我从心底说: 美哉桐坑,我感激你,我一定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