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绩溪县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村容村貌优美、村庄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健全、农民生活幸福”的标准,突出徽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富民强县、青山绿水、徽风古韵、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学规划凸现特色
绩溪县编制完成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11个乡镇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和乡镇集镇建设规划。全县22个示范村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上庄、仁里、龙川、湖村等地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按照“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的原则和“修缮古民居、保护古村落、发展乡村游、延伸产业链、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思路编制完成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该县把保护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保古建筑、保古道、保古树,改建筑风貌、改殡葬、改灶、改路、改水。在村镇建设上坚持“一保持、二突出、三个不”,即保持农村徽文化历史脉络,突出徽派建筑风貌,突出山水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在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上,提出特色产业村、生态旅游村、传统文化村三种类型。在环境整治上,提出“四清、五改、一推”,即清河塘、清路障、清废弃物、清柴垛,改建筑风貌、改殡葬、改灶、改路、改水,推广户用沼气使用。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为切入点,围绕“垃圾入桶、柴垛入院、道路清障、河塘清淤、栏粪出村、旱厕改洁”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每年县政府都从财政上拿出部分资金,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运乡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生活垃圾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焚烧或填埋。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建立了以仁里村为示范的生活污水湿地统一处理和以草节湾村为示范的生活污水三格式分户处理模式。在38个村还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特色产业经营村庄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该县加快形成特色产业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倡导发展“一村一品”。目前,下五都村的长毛兔养殖,镇头村的白菊花种植,幸福村的小黑猪养殖与保种培育,孔灵村的蚕桑种养和制种,蜀马村的吊瓜种植加工,扬溪、金沙、石门等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和加工都形成了一定规模,且都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统一销售;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村。先后共创建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创建了省最佳旅游乡镇3个,省优秀旅游乡镇2个,并以生态旅游带动“农家乐”餐饮业的发展,现已建成了100余家农家乐及五蜂园、蜀马农庄、上庄徽文化产业园、龙川采摘园、和淼垂钓园等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其中紫园、鼎奇山庄、逍遥人家为省五星级农家乐,五蜂园被评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徽杭古道景区荣获首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同时,绩溪还形成了以龙川、仁里、湖村、胡适故居等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景区带动型乡村;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村。
上庄镇宅坦村收集整理了自明嘉庆以来的村级文物、实物3300册份,设立了村级纸质文献、农耕实物、生活文化、殡葬习俗、徽戏行头、文化产品六个陈列室,吸引了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学者到此考察。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大学和省档案馆在宅坦村设立了教学实践基地。瀛洲镇仁里村整理和挖掘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编辑出版了专集,挖掘出“月亮升起一盏灯”、“十绣鞋”等绩溪民歌,极大地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健全机制构建和谐
绩溪建立了县领导联系示范村制度、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制度、企业结对共建新农村工作制度,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格局。该县充分发挥村级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关老协会的作用,吸收村里有威望且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参与新农村规划制订、资金筹集、教育引导和宣传发动等。该县还以民主管理为切入点构建新农村管理新机制。村级普遍设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每天安排村干部对所代理的事项进行登记、办理、反馈。建立了村级“六个中心、六大员”制度,推行“阳光村务工程”,发挥村级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让农民群众对村级工作、村务情况、项目实施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为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村级都建立了农民书屋,修建了新农村建设宣传长廊,举办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组建夕阳红俱乐部和腰鼓队、秧歌队等,还通过评选“平安家庭”、“五好文明户”、“农民法律明白人示范户”、“农民科技示范带头人”等活动促进农村稳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