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民歌《月亮起山一盏灯》
2008年,文化部批复同意在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文化资源将从此进入整体、动态性保护阶段。三年来,绩溪县打好文化牌,唱响徽字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徽州文化魅力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珠生光”。绩溪地处徽州文化核心区,文风昌盛,自古被誉为“东南邹鲁”,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近年来,率先在全市完成非遗普查并出版汇编,共普查登记300余项,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歌、民间戏曲等12大类。率先在全市建立四级保护名录,其中徽墨跻身国字号“非遗”,徽戏、秋千台阁、祭社等14项成为省级项目,还有39项纳入市级名录,无论项目等级、类别,还是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以建设传习所(研习社)和培养传承人为立足点,先后建立徽墨、徽戏、民歌、抬五帝等10余家研习社和传习所,其中胡开文墨厂、徽戏童子班等4家评为首批实验区示范基地。在做好传习所建设的同时,注重传承人培养,汪爱军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徽菜大师范金平等15人为省级传承人。此外,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非遗亮起来,活起来。先后举办“赛琼碗”、“徽山绩水迎盛世”民俗汇演、“千盏彩灯闹元宵”灯会以及“徽菜美食文化节”、“安苗节”、“油菜花节”等文化节庆,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空间,激活了非遗的艺术生命。三年来,随着精品工程的实施,一批传统气息浓厚的文艺节目脱颖而出,绩溪民歌《月亮起山一盏灯》登上首届全国农民歌会,仁里民歌亮相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宣城”,乡土民歌《农家叹,农家赞》在首届徽州民歌大赛上获奖,反映徽文化的大型电视剧《徽骆驼》杀青。
物质文化遗产“灿烂夺目”。三年来,绩溪县实施了全面详实的文物野外调查,共普查文物点45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287处。目前境内拥有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16处,宗祠、牌坊、遗址、古民居、古桥梁、古关隘等遍布乡野。先后修缮了听泉楼、节妇坊、文昌阁等濒危文物,三雕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利用文物点开展文化旅游方兴未艾,龙川胡氏宗祠、胡宗宪尚书府、湖村门楼巷、胡适故居、石家村等游客络绎不绝,经济效益显著。
文化重点工程“锦上添花”。绩溪立足本土,着力挖掘徽文化深厚底蕴,实施特色文化工程,斥巨资上马一批文化大项目。投入5000万元,将位于老城区中心地带的旧政府大院新建成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使整个老城区的文化生态保护格局凸显了出来。以博物馆为核心,周边的文庙、文昌阁、中正坊、周氏宗祠连点成片,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的徽文化集聚区。绩溪文化生态保护的另一大手笔,就是建设沿登源河的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登源河是绩溪的母亲河,也是徽文化的滥觞地,沿河两岸拥有千年古村落9座,文化遗产俯拾即是,犹如明珠连缀两岸。该县将登源河打造成“生态走廊”、“文化长廊”和“旅游名廊”,“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千年仁里”、“太极湖村”、“和谐龙川”等声名远播。龙川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和园、徽文化广场等一批特色文化重点工程先后开建,文化绩溪脚步铿锵。
非遗产业“一抹亮色”。生产经营性保护是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的重要途径。绩溪鼓励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徽墨、徽州三雕等非遗产业初具规模。不久前,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绩溪“中国徽墨之乡”称号,绩溪的徽墨产业势头强劲,形成了华阳、上庄为中心,胡开文墨厂和良才墨业为龙头的产业群,“苍珮室”“艺粟斋”等品牌畅销海内外,年产值超千万元。石雕、木雕等工艺品市场趋热,全县大大小小企业达几十家。令人欣喜的还有民歌民俗逐渐走俏,紫园、仁里等地利用徽州民歌带动旅游市场,湖村利用秋千台阁吸引游客,各种民俗表演已经成为绩溪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