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之一
(三十岁之前)
返回主页

    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他出生于上海,但是籍贯是安徽绩溪。绩溪古代属于徽州,以出产徽墨而闻名。胡适很为自己是个安徽人而自豪,他的口头禅,除了有名的“我的朋友”和开玩笑的“该打屁股”之外,最常挂在口边的就是“我们安徽”或“我们徽州”如何如何。

   胡适出生的时候并不叫胡适,他的名字叫“嗣糜”,按家谱排行,又叫作“洪[马辛]”。至于“胡适”和“胡适之”的名字来源, 下面再介绍。还不到一岁半的时候,小胡适就和哥哥,叔叔和妈妈,一起渡海来到台湾台南。他们一家来台,是因为胡适的爸爸胡传(铁花)当时在台东当 知州(相当于县长兼保安司令)。胡适和家人在台南住了九个多月,又举家迁往台东。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马关条约中清廷将台湾割让给 日本。于是台湾的官吏及眷属纷纷内渡。胡适一家人在1895年回到上海,而胡传在道经台南时,坚守台南的刘永福要他留下来帮忙。然而情势逆转,胡传又 害了脚气病,刘永福只好让他走。胡传离开台湾才十天就死在厦门。

   胡适和家人从上海回到了家乡徽州。失去父亲的小胡适,成了母亲冯顺弟的精 神寄托。这位二十三岁就守寡的“填房”,一心希望胡适好好念书,将来出人头地。冯夫人太年轻,家里经济大权操在胡适的二哥手里,所以很受委屈。好 在胡传在世时已经看出胡适是块念书的料,在遗嘱里要胡适走念书这条路,所 以胡适一回家乡,就开始念私塾。当时私塾学费的“公订价格”是每个月两元 ,冯夫人一给就是五元,以后逐年增家,到胡适十二岁到上海念书时,已经给 到十二元了。由此可以看出,冯夫人是如何地“望子成龙”。胡适自己也很喜 欢读书,除了正统家塾的经书外,胡适还读了很多小说,对他后来鼓吹“须用 白话作文章”,有很大的影响。冯夫人管教胡适非常严厉,在胡适“四十自述 ”中,有很动人的描写。

   1904年,胡适的三哥到上海就医,胡适也跟三哥一起到了上海,开始接受 新式教育。第一个学校是梅溪学堂,因为不懂上海话,被编在第五班。有一回 上课,老师讲到“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老师说这个“传”是左传。 胡适上海话学得差不多了,大著胆子纠正老师:这个传”是易经“系辞传” 才对。老师脸红了,于是出个题目,要胡适做文章。胡适做完了给老师看,老师看完了看看小胡适,说:“侬跟我来。”把胡适带到第二班来,一天之内, 连升四班!

   小胡适正高兴著,抬头一看,黑板上有两个作文题,都看不懂,其中一个是:“原日本之所由强”。胡适回家来问二哥,二哥就给了他“明治维新三十年史 ”这类的书。这对胡适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他开始阅读“新民丛报”之类 的读物,从那时候他就敬仰梁启超,而且终生崇敬不已。

   1905年胡适转学到澄衷学堂,在那儿他读到了严复译的“天演论”,第一次接触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大受影响。有一天胡适要二哥帮他 取一个表字,想到“适者生存”,于是就取为“适之”(二哥字绍之,三哥字 振之)。后来胡适参加官费留考,才正式用了“胡适”为名。

   胡适是一个颇有领袖气质的人,在澄衷学堂才一年,就作了第二班的班长。当时社会风气渐渐开放,年轻人尤其不满现状,常闹学潮。有一回胡适班上有一 个学生因故被开除,胡适以班长身份和学校抗议,被记大过一次。胡适年轻气盛,不想念了。刚好是年(1906)夏季中国公学在招生,胡适就跑去报考 ,一考中第,当时胡适才十五岁。包括胡适自己在内,谁也没料到,中国公学成为胡适展露头角,初试啼声的地方。

   中国公学是因为1905年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有一部份学生愤慨回国而创 办的。在风潮最烈的时候,写“猛回头”的陈天华蹈海而死,引起极大的震动 。是以中国公学成立之初,就有浓厚的革命思想。有一些学生念一念就不见拎 ,原来都跑去参加革命。胡适进中国公学念书时,发现自己是年纪最小的学生 之一。那些“老大哥”同学并没有要胡适参与革命,一方面胡适年纪太小,一 方面大家商量过,认为胡适才气很高,是一个可以作学问的人,所以不劝他冒 险参加革命,但是革命的行动主张,也不瞒他。第一学期同学们组织了一个“ 竞业学会”,出版白话刊物“竞业旬报”,以鼓吹革命。大家知道胡适能文, 要他写稿。旬报第一期有一篇“地理学”,就是胡适一生中写的第一篇白话文 。旬报既是为宣扬革命,自然要用大家都看得懂的文字来写,这个道理也成为 胡适一生行文的一贯态度:做文字必须叫人懂得。     

     一个月后,胡适的白话文越写越顺手,居然写起长篇小说(真如岛)来了。竞业旬报是个革命报纸,但是当时的情形当然不能太明目张胆,所以启迪民智, 打破迷信就成了重要工作。胡适的“真如岛”,主要思路也在“痛斥迷信,打击神佛”。小说一开场就在张天师的家乡,但是小胡适不清楚当地的民情风俗 ,很怕写错,所以不久就把故事舞台搬到徽州了。 竞业旬报办到第十期因故停刊,一年多后才重新出刊,到了第二十四期以后, 旬报就由胡适主编。胡适如鱼得水,大展身手,有几期旬报从头到尾全是他一 人手笔。胡适在这个刊物上,奠定了日后写白话文的扎实基础。     

     竞业旬报在1909年春出到第40期后停刊,这是因为中国公学出现一个大 风潮。前面说过,中国公学成立之初,就富含革命思想。公学组织分执行、评 议两部,前者由学生互选,处理学校事务;后者由班长和室长组成,监督执行 部。这个办法只施行了九个月就改变了,因为公学没钱,接受两江总督的补助 ,既有补助,就有官派的监督。评议部于是改组为校友会,成为监督“监督” 的机关。为了校章的修改,校友会和官派监督产生歧见,监督贴出布告,否定 学生有修改校章之权,并将校友会代表开除。学生们情绪激昂,和校方交涉无 效,愤而集体退学,自己另组一个“中国新公学”。成立时胡适被举为大会书 记,许多宣言记录都是他做的。     

     中国新公学在1908年九月成立,撑一年多。新学校非常可怜,校舍、教员 都不够,遑论图书仪器了。胡适这时候家里又有点困难,于是接任旬报编辑, 还兼任低年级学生的英文教员。虽然处境困苦,新公学的学生还比老公学多, 因为社会上多半同情新公学,外地来上海的学生知道这个情形,也都到新公学 去。老公学的人没想到这帮小伙子居然可以撑那么久,怕新公学成了气候,于 是釜底抽薪,开始“招安”,新公学的成绩全部承认,债务也由老公学偿还。 到底形势比人强,新公学终于在1909年十月被老公学“吃掉”了。胡适当 时有一首诗,很能够道尽苍凉的感觉:

     无奈秋风起,艰难又一年。颠危俱有责,成败岂由天?

     黯黯愁兹别,悠悠祝汝贤。不堪回首处,沧海已桑田。

     此地一为别,依依无限情。凄凉看日落,萧瑟听风鸣。

     应有天涯感,无忘城下盟!相隽入图画,万虑苦相莹。

    少年胡适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前面这首诗可以清楚的看出来。中国公学沦亡 后,胡适自然不愿意回老公学上课。在上海念了五六年书,换了三个学校,一 张文凭也没拿到,而老家的情形更令人灰心。胡适在上海,心灰意冷,在华童 公学教小学生国文。当时的胡适潦倒至极,穷得连房钱饭钱都付不出来,到处 和朋友借钱。可是一帮朋友个个都是穷光蛋,穷到要当衣服渡日,到有钱时再 赎回来的地步。这帮心猿意马的少年人,吃喝玩乐全会,胡适人穷志短,就不 由得随他们堕落了。这段期间,胡适几乎天天打麻将,喝酒,听戏,甚至去“ 打茶围”(吃花酒),有时整夜打牌,有时连著醉好几天不醒。

     这样昏天暗地的,终于惹出麻烦来了。1910年3月里的一个晚上,有朋友 请胡适到一家叫“迎春坊”的堂子(酒家)吃饭,大家都喝了不少酒。胡适因 为明天还要到学校教书,所以先叫车走了。朋友们看胡适还能写诗,以为他没 醉,就让他一个人离开,哪想到胡适已经烂醉如泥,一上车就睡著了。

     一睡醒来,胡适睁眼一看,不在自己家里,再一注意,发现自己已经被关到巡 捕房了!等天亮后巡捕头叫他问话,也叫了巡捕来作证,胡适才知道当晚在车 上大醉不醒,车夫动了歹念,把他的钱、帽子都摸去,当车夫开始摸他的皮袍 时,胡适下意识的感觉到,开始反抗。车夫把胡适推下车跑了,胡适追不上, 只好走回来,开始发酒疯唱起歌来。这时候巡捕来了,看见这醉鬼,用灯一照 ,醉得不像话的胡适开口痛骂“外国奴才”!于是两个人就打起来,滚到地上 ,巡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胡适抓进巡捕房。

     不久胡适的朋友帮他交了罚款,把他保出来。胡适回到家里,一照镜子,才看 见自己浑身污泥,脸上还有伤痕,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 ”,但是这几个月在上海,自甘堕落,一事无成,如何对得起自己?如何对得 起母亲? 当天他就写信辞去华童公学的教职,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玷污了这个学校 的名誉。好友许怡荪来看胡适,劝他摆脱一切,去参加庚款公费留美考试。胡 适靠朋友的帮助,凑了些钱还债、安家,然后在上海闭门读书,准备留考。两 个月后,又向远房亲戚借了笔钱当路费,动身赴北京考试。留美考试分两天,第一天考国文和英文,过了才能考第二天的动物学、物理学、西洋史等。国文 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异想天开写了一篇考据“规、矩”的 文章,哪晓得看考卷的先生也是考据迷,大为激赏,评为100分;英文60分,头场被取为第十名。第二天的科目胡适都是抱佛脚临时准备的,所以考得 甚差,所幸第一天考得好,总平均59分多,在录取的70人内,排名55。 这七十人里,除胡适外,还有大名鼎鼎的赵元任,排名第二。

     胡适这回北上考试,很怕考不取给人笑话,于是把表字里的“之”字去掉,用 一个从来没用过的名字“胡适”应考。八月,胡适到上海等船出洋,二哥绍之 从东北赶来送行,以家道中落,勉励胡适出国去学铁路、矿冶,以振兴家国。 胡适对路、矿都没什么兴趣,但为避免兄长失望,决定出国学农,以农救国。 八月十六日,胡适登船负笈美国。就这样,十九岁的少年胡适,成为第二批庚 款公费留美的学生。

     胡适在美国读书一共七年(1910-1917),前五年在康乃尔大学,后 两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这段时间胡适的日记又称为“藏晖室[答□]记”或“ 胡适留学日记”,是现今胡适日记里最完整的一段。在康乃尔大学的头一年半 ,胡适在农学院,修植物学、化学、气象学等科目。胡适相当用功,第一年文 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胡适不是农家子弟,所以算是从头学起。有一次农场 实习教洗马加辔,胡适和老师说:我们中国种田,是用牛不用马。老师说:不 行。所以胡适只好乖乖学洗马,还挺有兴趣的。到了第二年,因为第一年的得 成绩,可多选两学分,胡适除生物学、地质学外,加选一科种果学。没想到这 科加选居然促使胡适改行。原来种果学有一个礼拜是苹果分类实习,一共40 种不同的苹果摆在桌上要分。老美同学都是农家子弟,看一眼就知道苹果名称 ,可怜胡适以前连苹果大概都没看过,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分照手册分了20个,而且大部分还是错的。胡适当天晚上想:我花了两个小时,到底学到了什 么?中国连苹果的种子也没有,学这个有什么用?

     农学对胡适来讲,一点吸引力也没有了。而他对文学哲学的兴趣,已经在头一 年显露出来。除了本科以外,胡适常常在读“课外书”,包括诗经,说文,哥 德,莎士比亚等等,还写了一篇“诗三百篇言字解”。这是胡适第一篇学术论 文,后来蔡元培就是看到这篇文章,请胡适到北大教书的。1912年春,胡 适转到文学院,读起哲学,历史,政治,文学,才算得心应手。胡适也在这个 时候,开始他的“演讲生涯”。原来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美国各地对这个“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极有兴趣,胡适常常应一些社区之 邀,和美国大众讲解中国的革命政府。胡适越讲名气越大,到了应接不暇的地 步,有关中国的题目,都来找胡适讲。胡适为了充分准备,常常耽误学业,还间接造成后来他转学哥大。虽是如此,胡适并不后悔,他始终认为公开演讲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强迫他组织自己的感想,知识,也锻练自己的胆识和写作能 力。为了对他要表达的题目了解更清楚,就必须对有关的知识加以研究分析,并且用合乎系统和逻辑思考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这个时候开始,胡适就对演讲乐此不疲,兴趣达四五十年不衰。

     1914年6月,胡适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毕业,继续念哲学研究院,一年之 后转学哥大。胡适转学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到处演说的“后遗症”,校 方认为胡适花在演讲的时间太多了,以致荒废学业,所以不准他延长奖学金。 另一个原因是胡适因为演讲太多,在小城绮色佳人尽皆知,访客日日不断,大有“买药女子皆识韩康伯”之慨。胡适想“万人如海一身藏”,跑到纽约这般 大城市就可以“藏身”了。当然胡适到哥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哥大在学术 界的声望极高,胡适要念的哲学更是其中翘楚。这里头有大名鼎鼎的杜威,在 胡适转学到哥大后,就成了胡适的指导教授。胡适在哥大待了两年,1917年5月结束学业。所以胡适的博士学生生涯,连在康乃尔的一年算在内,一共 只有三年!

     这七年的留学生活,对胡适一生的影响非常大,许多胡适的“基本信念”,都在这个时期成型。所以在谈胡适回国担任北大教授,“暴得大名”(胡适语)之前,这儿先来谈谈这七年里“胡适思想”的历程,和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胡适一生不信鬼神,不信宗教。在他十一岁读朱子小学里司马温公的“家训”和资治通鉴里范缜的“神灭论”时,这个思想就已形成。但是在胡适在出国的 第二年暑假参加基督教夏令营时,听人讲道,大为感动,愿为一个基督徒。然 而后来胡适又回到自己的信念里,他认为当时他们用“感情的”手段来“捉人”,而造成自己情绪上的“反动”,对这种“把戏”“深恨之”。

     胡适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无后论”,认为当时中国人为了传宗接代,造成了社 会上的许多流弊,如男人娶妾,生育太多,男尊女卑等等,并引用培根的话, 认为一个男人娶妻以后,大概一生就差不多了,再难有大作为,世上有大成就 者,多是不婚无子之人。是以胡适主张无后,就算有后,财产也不传子孙。在 留学日记里,还有列“近世不婚伟人”十三个。其实胡适早在“竞业旬报”的 时代,就有同样的论调,他不是真要人“不婚无后”,而是要人以“社会”为妻为子,努力贡献社会。当然胡适自己后来也结了婚,有了小孩。胡适也无可 奈何,写了一首诗“我的儿子”,开头就说:“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 了。无后主义的招牌,于今挂不起来了。”

     在这段时期里胡适也培养出对政治的兴趣。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是他对 政治关心的开始,而那一年适逢美国的大选年,威尔逊,塔虎托和老罗斯福三 强鼎立,是美国最精彩的大选之一。胡适当时在修一门“美国政府与政党”, 教授要全班同学每人订三份立场不同的报纸,并择定一个候选人作为支持对象 。胡适选定老罗斯福,还去听罗氏的演讲。当天罗氏恰好遇刺,子弹在身中, 但罗氏仍演说65分钟后,才延医疹治,胡适非常佩服。胡适曾发起“政治研 究会”,并担任过世界学生会会长。不只如此,他对当时轰动一时的“宋教仁 ”案也极关注,在日记里几乎收录了所有有关的电文。

1     914年欧战爆发,胡适极为关注,并且认真的思考“和平主义”和“世界 主义”。一年后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海外留学生群情激愤,主 张对日宣战。即使在这个时候,胡适还是不肯接受战争。他写了一封公开信, 张对日宣战。即使在这个时候,胡适还是不肯接受战争。他写了一封公开信, 冷静的告诉大家中国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真打下去,中国必定惨败,那些夸夸大言的人,都将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胡适当时的想法,和他早年对老子“不争”哲学的信仰很有关系。胡适虽然说 后来他的想法改变了,但事实上这个“理智的爱国主义”(李敖语)在胡适心中一持续到后来的抗战前,甚至持续到他晚年在台湾对“自由中国杂志”的态度!

     当然,胡适的留学生活并不是全然如此严肃的。他也曾四处游玩,但仅限于美 东地区。对于美国这个国家,他很仔细的观察,对于宗教,社会,家庭,胡适 都以自己的中国背景加以分析比较;对于自己的国家,除了政治以外,对汉字 的改良,文学的改革,都有独到的意见。胡适也常作诗,这些在“留学日记”里,有很完备的记载。由于胡适四处演讲,发表文章,中外朋友都多,算得上 是留学生里的风云人物,单看他在1916年一年内,收到1210封信,寄出1040封,就可以想见他多么的“不务正业”。在这段期间内,胡适先后 对两个女子动过感情。第一个是美国女友韦莲司,另一个则是中国才女陈衡哲(莎菲)。

     其实胡适是很传统,也很“放不开”的人。在康乃尔四年大学生活,他一次也 没去过女生宿舍找过朋友。这位韦莲司小姐,是个很不拘小节的人,在二十世 纪初的美国,她的谈吐穿著都算“惊世骇俗”,但才子胡适偏偏就欣赏她,两年里写了一百多封信,韦莲司保存这些信函达五十多年,直到胡适死后,全数寄给胡夫人。胡适和韦莲司的关系到底如何,没有一个定案,但胡适本人是否认其中有恋爱的。

     胡适与陈衡哲则是文学结缘。1916年夏,胡适和朋友们的“白话论战”是 与陈衡哲通信的开始,五个里通了四十多封信后,才见了一面。以两人绝高的 才情,当真是天生一对。但是当时陈衡哲已是胡适好友任叔永的女友,胡适字 早订过亲,进一步的感情当然是不可能了。后来胡夫人江冬秀生了一个女儿(后么折),胡适取名为“素斐”,音近陈的英文名莎菲;陈衡哲回国后写了一 篇小说“小雨点”,有一章隐约引射到她和胡适的感情,发表前被胡适看到, 坚持要她修改那一章。这些都可以证明胡、陈之间互有心意。然而胡适还是否 认,一直到四十多年后,他还坚持陈衡哲当年是抱“独身主义”的。

     胡适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因为胡适在哥大的生 活实在太忙,要演讲,投书,“谈恋爱”,还在最后一年掀起了文学革命(后 述),一天到晚和朋友辩论,写白话诗,“捞鱼摸虾,耽误庄稼”(唐德刚语),论文只写了9个月(243页,9万多字)就匆匆交稿,在1917年5月参加博士口试。依哥大当时规定,考后的结果有三种:小修通过(就是过了 ),大修通过(保留通过,论文修改后还要再考一次)和不通过。“过了”以后还要自费印100本论文,缴出后才能拿学位。胡适很不幸的考了个“大修 ”,所以1917年胡适回国时,是没有博士学位的。然而胡适那种读书人的 “头巾气”很重,在日记里还是写“5月22日,吾考过博士学位最后考试” ,这倒不是要骗自己,而是要面子,因为胡适的留学日记到后来,除了给自己 留记录外,还在“新青年”上发表,根本是写给别人看的。胡适又不愿意说谎 ,就狡滑的用“考过”代替“通过”,写在日记里。然而胡适没改论文,也没 再考一次,是年6月就离开美国了。这里的原因是,当时胡适已经在国内发表文章,并得到北大的教授聘书。是在哥大再熬两年,还是回国干番事业?胡适 当然选了后者。两年后胡适在哥大的指导教授杜威到中国访问演讲,胡适已是 中国学术界的风云人物,杜威也深以有胡适这般的学生自豪。其实胡适的论文 开中国哲学史研究之未有,质量没有问题,问题在他的论文“气魄太大”(唐德刚语),和论文“小题大作”的体例不合。后来杜威在中国,发现他当年“ 当掉”的学生有如此声势,于是将“大修”改为“小修”,算是对当年“误杀 ”的弥补。一直到1927年,胡适带著在上海印刷的100本论文,再临美国,补办手续,才取得博士学位。对胡适自己而言,这件事还是一生中的一个遗憾!

     胡适在1917年7月回到中国,在上海待了12天,就回绩溪老家。老母肄门而望,盼了7年,终于盼到儿子学成归国。当时胡母卧病已久,活著能看到胡适回来,心里非常安慰。胡适在家乡待了1个月,在8月底动身前往北京大 学担任哲学系教授。离开家乡前他曾去看未婚妻江冬秀,当时在江家,楼上楼 下暗里都挤满了人要“看戏”,江冬秀害羞不肯和胡适见面,胡适非常“绅士 ”,不但没有勉强,第二天还写了一封信给未婚妻,抱歉让他为难。

     9月20日北大开学,胡适教授开一门“中国古代哲学史”,开头第一章以“ 诗经”作时代说明,从周宣王之后开始讲起,把这一般“满脑子三皇五帝”的 学生听得张口结舌,因为上个学年的教授陈汉章从“伏羲”讲起,一年才讲到 商朝“洪范”!当时胡适才只有27岁,许多学生瞧不起他,这些学生里有后来成为史学家的顾颉刚,他听了几次课,听出道理来,跟同学说:胡适读的古书是没有老教授多,但是他用新方法来研究老问题,裁断上是足以自立的。当时傅斯年(后来曾任台大校长)是中文系里黄侃教授(章太炎之高足)的得意 弟子,和章、黄一样是“守旧派”的。傅斯年当时和顾颉刚同住,听顾一力称 赞胡适,跑去旁听,也是大为叹服。后来北大学生办“新潮”,和北洋政府抗 争,傅斯年就是其中主将。胡适在北大的名气越来越大,名声也相当好,新派 人物崇敬他没话说,连旧派人物也很尊敬他。胡适的演讲又开始“应接不暇”,访客不断,有要文章写序的,有要改稿的,当然也有来“看胡适”的。胡适 后来在北大开课都得要用最大的教室,因为旁听的人太多。这些旁听的学生荔 ,就有北大的图书馆事务员毛泽东。

     然而胡适之所以回国后“暴得大名”(胡适自语),最初的原因是他的“文学 革命”。白话文学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极深远的影响,在这儿宜将其因果作一个交代。

     早在胡适出国之前,中国就有白话报纸,胡适也写过白话文,但当时没有人认 为白话是“文学”,更没有人以为白话可以作诗词戏曲。这个观念是胡适第一 个提出来的,所以胡适绝对是白话文学的第一人。而这惊天动地的白话文学运 动,却是在很偶然的情形下发生的。当胡适还在哥伦比亚大学,1916年春时,他就有“活文学”的想法,认为文言文已是半死的文字,白话文才是活的 文字。白话可以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不但如此,而且白话作的小说诗词,戏曲 早已存在,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学。此说一出,胡适的朋友大多不以为裙 ,在哈佛大学的梅觐庄尤其反对。大家开始笔战。到了夏天,出了一件小事, 居然成为“文学革命”的“导火线”。

     1916年7月8日,胡适的朋友任叔永、陈衡哲、梅觐庄、杨杏佛等到绮色 佳附近的一个小湖玩,不料天降大雨,船差点儿翻掉。事后任叔永有诗记其事 ,并寄给在纽约的胡适看。胡适以为其中有现代文字,也有陈腐的死文字,读 起来非常不舒服。回信给任叔永、梅觐庄看到,都是愤愤不平,梅觐庄更写了 一封措词激烈的信给胡适,说文字必须经第一流的文学家、美术家锻练琢磨, 才成文学,白话不过是“俗字俗语”绝不成文学。

     胡适接到信后,一时童心大发,写了一首诗“答梅觐庄”。胡适一生写了很多首诗,而这是第一首白话诗,也是最长的一首诗(一百多句)。此诗一出,胡 适的朋友全气得跳脚,为什么呢?就来看几句吧:

     “人闲天又凉,老梅上战场。拍桌骂胡适,说话太荒唐! 说什么中国要有活文学!说什么须用白话作文章!。。。 若非瞎了眼睛,定是丧心病狂!”

     “老梅牢骚发了,老胡呵呵大笑。 且请平心静气,这是什么论调!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 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古人乘舆,今人坐轿。。。 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何异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当然胡适并不是全诗都在“打油”,胡适清楚的说明,文字有死活,现代的人 就要用现代的文字来作文章,让大家都读得出,看得懂。让我们就来作文学家 、美术家,把白话拿来锻练琢磨,出几个白话的嚣俄,出几个白话的东坡!

     于是在胡适当留学生的最后一年,除了自己的论文外,“文学革命”成了他胡 活的重心。胡适一方面在前人作品里找白话诗词,以支持他“白话文学”的理 论,一方面身体力行,自己开始大作白话诗。在他最后一年的留学日记里,处 处可见诗作。有的套用旧诗词的格式,有的则是毫无拘束的新诗。后者后来多 被胡适收入“尝试集”中。

     胡适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其实真正的内涵,就是要“语文一致”,我们 如何讲话,就如何作文,文章让人看得懂,说得出意思,不用加“注释”,所 谓“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在1916年8月,胡适首次提出著名的“文学革命八条件”:

    不用典 不用陈套语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呻吟 不摹仿古人 须言之有物

     是年11月,胡适将自己对文学革命的意见,和他和朋友讨论的心得,总结为 一篇文章,在第二年一月的“新青年”上发表。由于顾虑到国内守旧势力很大 ,加上胡适当时在国内没什么名气,他也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人,所以这 篇文章相当谦虚--“文学改良雏议”。然而这篇文章力量之大,造成了民国 初年的“新文学运动”,彻底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语、文分家”的文风。现 代文学史的文献里,这篇当数第一。当时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对新文学的形式 结构,还很疑惑,看到这一篇文章后,再无怀疑,再下一期新青年里发表“文 学革命论”,盛称胡适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并激烈表示“余甘 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声援。”不只陈独秀,连古 文家钱玄同也赞成新文学的主张。1918年,新青年开始登载白话文,并采 用胡适最先提倡的新式标点。4月,胡适已任教北大,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说明文学革命的目的,是要用国语来创作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才有 文学的国语,如此“国语”才是真正的国语。5月,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青年学生争先购阅,新青年大为轰动,一改刚创刊时的萧条景象。

     白话文学运动,在1920年政府宣布将国校教科书逐步改为白话文后,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然而,自20世纪初期初有白话报开始,为什么要到胡适等人大力鼓吹下才成功?这里的原因有不只一个。辛亥革命后,虽然各地战火不息 ,但是各项实业次第展开,雏型的中产阶级已经产生。这些人的数量虽然占全 中国人口比例甚小,但在社会上的活动力及影响力确很大。白话文好写好懂, 因此因缘际会,成为中产阶级和知识份子的大众传播工具(那时主要是报章杂 志)。白话风行之后,新思想,新观念更容易传播,更扩大了上述阶层的人数 ,白话的“市场”就越大了。除此之外,胡适、陈独秀等全力推展白话文,是 高级知识份子“走下台阶”和所谓“不登庙堂”的玩意儿打交道的第一次。当 时的学术界,几个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严复、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都健 在,梁才四十多岁。然而,这些学者却都已从第一线退下来,在学术上算是“ 功成身退”了。而胡适回来,先以白话文学运动“暴得大名”,继而首度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整治汉学,后来又开考据通俗小说及佛经的先河,顺理成章的填 补了这段空白。而胡适最为老辈学者称道的,是他的“旧道德”几无可议。他 在1917年12月不背婚约,和江冬秀结婚,较之陈独秀到妓院闹场,胡适 自然成了新学者里的第一人。

     如果胡适仅以白话出名,那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就很有限。胡适自己也了解这 一点,在北大他以新观念、新方法把旧学“贯穿”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系统。 1912年2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轰动学界。胡适花了很多精 神在古书的校勘、考证,即是对当时旧派学者的回应。他的旧学火候纵有不足 ,但是新颖的考证方法加以弥补,不但旧派学者做不到,当时也从来没有人这 样做过。尤其以逻辑方法治“墨经”,更得时论推崇。蔡元培赞之“不让乾、 嘉学者”,连当年影响胡适最大的梁启超,这时反而受到胡适的“刺激”开始 重理旧业。1920年代初期,梁启超出版“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和“墨经校释”,都是因胡适的刺激下写的。1922年秋,粱启超在北大演讲“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事先在报纸上登广告,说凡欲往听者当备该书一册,一时坊间所有存书顿售一空,胡适看在老前辈的面子上,第二天和梁一起参加。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说:“而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胡适当时才三十岁,已经“名满天下”,各方迎迓。上海商务印书馆邀请他来主持。编辑主任高梦旦说:我们缺少一个眼睛,希望胡适能来作商务的眼睛。 胡适考虑之后谢绝了(后推荐王云五,创造了商务的辉煌时代);北洋政府请他任教育部次长,他更不干,只有北大教务长,是被选出来的,力辞不成才勉强作了。胡适的想法是,他才三十岁,要干自己的事业,他可以有十年、二十 年的工夫来“著书立说”。胡适并和朋友约定:20年不干政治,20年不谈政治,从文化著手,从教育做起。

    然而,天不从人愿。就在胡适30岁这一年(1919),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加上后来国内大环境的变动,和胡适自己的热心肠,胡适终于提起笔来, 开始论政。“约定”的20年后,终于步入政治。30岁对胡适恰是一个分水岭,30岁前的故事已经讲完;30岁之后,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安徽绩溪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人:汪学明 电子邮件:xmwang@163.net 联系电话:0851-4730570